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11页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轿车产业背景介绍 | 第13-22页 |
第一节 我国轿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中国轿车产业的现状分析 | 第15-22页 |
一、企业规模经济效应分析 | 第16-17页 |
二、产业集中度分析 | 第17-19页 |
三、产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 第19页 |
四、产业市场价格行为分析 | 第19-20页 |
五、产业兼并重组行为分析 | 第20页 |
六、轿车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22-34页 |
第一节 基础理论 | 第22-30页 |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企业规模理论 | 第22-23页 |
二、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 | 第23-27页 |
三、现代企业理论 | 第27-29页 |
四、产业组织理论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30-34页 |
一、轿车产业实证模型相关文献 | 第30-32页 |
二、轿车市场分析相关文献 | 第32-33页 |
三、其他产业组织规模与经济效益的研究文章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我国轿车产业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 | 第34-55页 |
第一节 整个产业2009年横向实证分析 | 第34-47页 |
二、样本的选择 | 第34-35页 |
三、衡量指标的选择 | 第35页 |
四、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五、数据分析 | 第36-46页 |
六、实证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一汽轿车2001年-2009年纵向实证分析 | 第47-55页 |
一、样本的选择 | 第47页 |
二、数据及指标的选取 | 第47-48页 |
三、数据分析 | 第48-53页 |
四、实证研究结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我国轿车产业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实证结论分析 | 第55-60页 |
第一节 我国轿车产业企业规模是影响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 | 第55页 |
第二节 我国轿车产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 第55-57页 |
第三节 我国轿车产业企业资产总额调节产量对营业收入的影响 | 第57页 |
第四节 我国轿车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是轿车产量与经济效益的中介变量 | 第57-58页 |
第五节 2006年以后迎来中国轿车产业的新一轮扩张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我国轿车产业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问题对策 | 第60-69页 |
第一节 对规模经济的概念的准确认识 | 第60-62页 |
第二节 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 第62-66页 |
一、积极扶持轿车大集团,实现同国外大企业竞争的实力 | 第62-63页 |
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市场市场占有率 | 第63-64页 |
三、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并加大投入技术研发,实现产量大幅增长 | 第64-66页 |
第三节 提高我国轿车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 第66-69页 |
一、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 第66-67页 |
二、淘汰生产技术低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 第67-68页 |
三、产业政策积极引导,提升产业市场集中度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一、附录一:2009年中国轿车产业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数据 | 第72-73页 |
二、附录二:历年汽车产业生产量产品结构变化数据 | 第73-74页 |
三、附录三:2009年中国轿车分企业产销量及技术来源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