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客流拥挤传播特性及疏解策略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路网客流拥挤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客流拥挤传播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客流拥挤疏解研究 | 第16-17页 |
1.2.4 复杂网络应用 | 第17-18页 |
1.2.5 研究综述小结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9-21页 |
2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客流拥挤分析 | 第21-26页 |
2.1 路网客流拥挤的含义及分类 | 第21-22页 |
2.1.1 路网客流拥挤的含义 | 第21-22页 |
2.1.2 路网客流拥挤的分类 | 第22页 |
2.2 路网客流拥挤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2.2.1 路网拓扑结构 | 第22-24页 |
2.2.2 线路输送能力 | 第24页 |
2.2.3 客流需求特征 | 第24页 |
2.3 路网客流拥挤特征分析 | 第24-25页 |
2.3.1 时间分布不均衡性 | 第24-25页 |
2.3.2 空间分布不均衡性 | 第25页 |
2.3.3 传播特性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客流拥挤易发节点识别 | 第26-50页 |
3.1 城市轨道交通多属性网络构建 | 第26-28页 |
3.1.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构建方法 | 第26-27页 |
3.1.2 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多属性网络 | 第27-28页 |
3.2 拥挤易发节点评价指标 | 第28-33页 |
3.2.1 拓扑层指标 | 第28-29页 |
3.2.2 能力层指标 | 第29-31页 |
3.2.3 客流层指标 | 第31-33页 |
3.3 最短路径的计算 | 第33-35页 |
3.4 实例分析-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路网 | 第35-49页 |
3.4.1 基础数据 | 第35-37页 |
3.4.2 拓扑层 | 第37-41页 |
3.4.3 能力层 | 第41-43页 |
3.4.4 客流层 | 第43-47页 |
3.4.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客流拥挤传播研究 | 第50-62页 |
4.1 网络传播动力学理论及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50-54页 |
4.1.1 网络传播动力学理论 | 第50-53页 |
4.1.2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53-54页 |
4.2 路网客流拥挤传播SIS-CP模型 | 第54-58页 |
4.2.1 建模思想 | 第54-55页 |
4.2.2 模型构建 | 第55-57页 |
4.2.3 演化规则 | 第57-58页 |
4.2.4 传播影响指标 | 第58页 |
4.3 仿真事例及分析 | 第58-61页 |
4.3.1 仿真网络构建 | 第58-59页 |
4.3.2 数据处理 | 第59-60页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路网客流拥挤疏解策略 | 第62-67页 |
5.1 路网客流拥挤疏解思路 | 第62-63页 |
5.2 路网结构优化 | 第63-64页 |
5.3 列车组织优化 | 第64页 |
5.4 客流需求控制 | 第64-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6.1.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67页 |
6.1.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7-68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