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综述 | 第13-18页 |
1.1.1 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13-16页 |
1.1.2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应用现状 | 第16-18页 |
1.2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8-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关键技术问题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1 关键技术问题 | 第21页 |
1.4.2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发和方法集成 | 第22-45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空间信息采集和记录 | 第23-27页 |
2.2.1 背景 | 第23页 |
2.2.2 主要技术组成 | 第23-25页 |
2.2.3 主要特点 | 第25-27页 |
2.3 无线动态环境监测 | 第27-31页 |
2.3.1 背景 | 第27-28页 |
2.3.2 主要技术组成 | 第28-31页 |
2.3.3 主要特点 | 第31页 |
2.4 综合分析方法集成 | 第31-32页 |
2.4.1 背景 | 第31页 |
2.4.2 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2.4.3 主要特点 | 第32页 |
2.5 智能预探测技术 | 第32-36页 |
2.5.1 背景 | 第32-33页 |
2.5.2 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2.5.3 主要特点 | 第35-36页 |
2.6 文物应急处置与保护 | 第36-38页 |
2.6.1 背景 | 第36页 |
2.6.2 主要内容 | 第36-38页 |
2.6.3 主要特点 | 第38页 |
2.7 移动实验室基础平台 | 第38-42页 |
2.7.1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的设计特点及基本定位 | 第38-39页 |
2.7.2 车型选择 | 第39-40页 |
2.7.3 移动实验室平台主要装备配置 | 第40-41页 |
2.7.4 内部空间结构及功能划分 | 第41页 |
2.7.5 外观设计 | 第41-42页 |
2.8 小结 | 第42-45页 |
第三章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综合分析方法组成 | 第45-51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综合分析方法 | 第45-49页 |
3.2.1 埋藏环境综合分析 | 第45-48页 |
3.2.2 文物本体原位无损综合分析 | 第48-49页 |
3.2.3 现场工作方式 | 第49页 |
3.3 综合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9-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埋藏环境综合分析方法在考古发掘现场的应用 | 第51-72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埋藏环境研究概况 | 第52-53页 |
4.3 埋藏环境综合分析内容和方法 | 第53-59页 |
4.3.1 考古发掘现场样品的提取与保存 | 第53-54页 |
4.3.2 仪器与分析方法 | 第54-58页 |
4.3.3 埋藏环境综合分析流程 | 第58页 |
4.3.4 作用和意义 | 第58-59页 |
4.4 应用实例 | 第59-71页 |
4.4.1 考古发掘现场埋藏环境调查—以山西翼城大河口遗址为例 | 第59-62页 |
4.4.2 文化层的划分—以西安凤栖园张安世墓k4墓坑为例 | 第62-67页 |
4.4.3 考古学问题解析—以双王城盐业遗址为例 | 第67-71页 |
4.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原位无损综合分析方法在文物本体调查中的应用 | 第72-95页 |
5.1 原位无损分析方法的应用背景 | 第72-73页 |
5.2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原位无损调查方法 | 第73-81页 |
5.2.1 便携式数码显微镜 | 第73-75页 |
5.2.2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 | 第75页 |
5.2.3 便携式拉曼光谱仪 | 第75-77页 |
5.2.4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 | 第77页 |
5.2.5 多光谱成像系统 | 第77-79页 |
5.2.6 便携式X射线探伤系统 | 第79-80页 |
5.2.7 原位无损综合分析流程 | 第80-81页 |
5.3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原位无损调查的结果 | 第81-94页 |
5.3.1 微观形貌 | 第81-82页 |
5.3.2 元素组成 | 第82-83页 |
5.3.3 材料组成 | 第83-85页 |
5.3.4 光谱图像 | 第85-86页 |
5.3.5 结构 | 第86-87页 |
5.3.6 综合分析案例 | 第87-94页 |
5.4 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原位无损调查关键线索的实验室分析 | 第95-107页 |
6.1 引言 | 第95-96页 |
6.2 墓葬概况及国内外化妆材料研究背景 | 第96-98页 |
6.3 实验内容 | 第98-100页 |
6.3.1 样品概况 | 第98页 |
6.3.2 X射线衍射 | 第98-99页 |
6.3.3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 | 第99页 |
6.3.4 同步热分析 | 第99页 |
6.3.5 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镜 | 第99页 |
6.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 第99-100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6页 |
6.4.1 白色化妆粉的物相组成 | 第100-101页 |
6.4.2 白色化妆粉的微观形貌特征 | 第101-102页 |
6.4.3 白色化妆粉的热分析 | 第102-103页 |
6.4.4 白色化妆粉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3-104页 |
6.4.5 白色化妆粉的微量元素分析 | 第104-105页 |
6.4.6 现场分析和实验室分析的结合 | 第105-106页 |
6.5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技术在古代壁画保护中的应用 | 第107-146页 |
7.1 概况 | 第107-109页 |
7.2 目的与方法 | 第109-110页 |
7.2.1 目的 | 第109页 |
7.2.2 内容及方法 | 第109-110页 |
7.3 动态环境监测 | 第110-115页 |
7.3.1 传感器的布设 | 第110-111页 |
7.3.2 环境监测结果 | 第111-114页 |
7.3.3 环境监测分析 | 第114-115页 |
7.4 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调查 | 第115-138页 |
7.4.1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调查 | 第115-119页 |
7.4.2 便携式拉曼光谱调查 | 第119-120页 |
7.4.3 实验室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20-125页 |
7.4.4 数码显微镜调查 | 第125-129页 |
7.4.5 多光谱影像调查 | 第129-133页 |
7.4.6 易溶盐分析 | 第133-138页 |
7.5 水分分布调查 | 第138-145页 |
7.5.1 高密度电法测试结果 | 第138-141页 |
7.5.2 微波测湿结果 | 第141-143页 |
7.5.3 红外热像结果 | 第143-145页 |
7.5.4 水分分布调查结果 | 第145页 |
7.6 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8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46-147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