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现状 | 第12-14页 |
一、局部研究 | 第12-13页 |
二、整体研究 | 第13页 |
三、概括介绍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第14-1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4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六节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乌铜走银概述 | 第17-24页 |
第一节 乌铜走银简介 | 第17-20页 |
一、乌铜走银的定义 | 第17页 |
二、乌铜及其与其它铜合金的区别 | 第17-18页 |
三、乌铜走银的类型 | 第18页 |
四、乌铜走银的流程 | 第18-19页 |
(一)工艺流程 | 第18-19页 |
(二)工艺流程的关键点 | 第19页 |
五、乌铜走银的创始艺人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乌铜走银的产生 | 第20-22页 |
一、乌铜走银的产生背景 | 第20-21页 |
(一)丰富的矿产 | 第20页 |
(二)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 | 第20页 |
(三)丰富的铜工艺经验 | 第20-21页 |
二、乌铜走银产生的传说 | 第21-22页 |
第三节 乌铜走银的现状、厂家和发展的优劣势 | 第22-24页 |
一、现状 | 第22页 |
二、厂家 | 第22-23页 |
三、发展的优劣势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乌铜走银的材料、色彩、造型和装饰 | 第24-42页 |
第一节 材料 | 第24-27页 |
一、特定材料的使用和保密配方 | 第24-26页 |
二、黑白分明的材质美 | 第26-27页 |
第二节 色彩 | 第27-31页 |
一、乌铜和银白的组合 | 第27-29页 |
二、乌铜和金黄的组合 | 第29-30页 |
三、乌铜走银和玉青的色彩组合 | 第30-31页 |
四、乌铜和银白、金黄、玉青的色彩组合 | 第31页 |
第三节 造型 | 第31-36页 |
一、代表器形 | 第31-34页 |
(一)文房四宝类 | 第31-32页 |
(二)烟具类 | 第32页 |
(三)香炉、熏炉类 | 第32-33页 |
(四)茶具类 | 第33页 |
(五)酒具类 | 第33-34页 |
(六)摆件类 | 第34页 |
二、造型的形式美感 | 第34-35页 |
(一)对称的结构 | 第34页 |
(二)优美的比例 | 第34-35页 |
(三)中和之美 | 第35页 |
三、乌铜走银造型艺术的文化价值 | 第35-36页 |
(一)蕴含吉祥文化 | 第35页 |
(二)蕴含历史文化 | 第35-36页 |
(三)蕴含心理暗示 | 第36页 |
第四节 装饰 | 第36-42页 |
一、主要装饰形式 | 第36-37页 |
(一)二维装饰 | 第36-37页 |
(二)三维装饰 | 第37页 |
二、主要装饰形象 | 第37-38页 |
(一)具象的装饰形象 | 第37页 |
(二)概括的装饰形象 | 第37-38页 |
(三)几何化的装饰形象 | 第38页 |
三、装饰纹样的特点 | 第38-40页 |
(一)概括 | 第38页 |
(二)点线面结合 | 第38-39页 |
(三)秩序 | 第39页 |
(四)象征 | 第39-40页 |
四、文化价值 | 第40-42页 |
(一)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 | 第40页 |
(二)体现中华民族的品性追求 | 第40页 |
(三)体现中华民族的哲学态度 | 第40页 |
(四)体现文化融合和民族融合 | 第40-41页 |
(五)历史记录和文化保存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乌铜走银的传承、发展和变迁 | 第42-49页 |
第一节 传承和发展 | 第42-44页 |
一、发生期(清朝雍正年间) | 第42页 |
二、发展期(清朝雍正年间至民国初期) | 第42-43页 |
三、鼎盛期(民国时期) | 第43页 |
四、衰落期(解放前期至解放初期) | 第43-44页 |
五、新生期(改革开放至今) | 第44页 |
第二节 变迁 | 第44-49页 |
一、变迁的表现 | 第44-46页 |
(一)技艺、工具的变化 | 第44-45页 |
(二)功能、空间的变化 | 第45-46页 |
(三)装饰、造型的变化 | 第46页 |
二、技艺变迁的谱系 | 第46-49页 |
(一)岳氏家族传承谱系 | 第47页 |
(二)袁氏家族传承谱系 | 第47页 |
(三)金氏家族传承谱系 | 第47-48页 |
(四)万氏家族传承谱系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乌铜走银面临的问题及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 第49-67页 |
第一节 趋同化 | 第49-52页 |
一、关于趋同化的解释 | 第49页 |
二、趋同化的表现 | 第49-52页 |
(一)造型、装饰的趋同 | 第50页 |
(二)消费、生产的趋同 | 第50-51页 |
(三)材料、功能的趋同 | 第51-52页 |
第二节 疏离化 | 第52-54页 |
一、关于疏离化的解释 | 第52页 |
二、疏离化的表现 | 第52-54页 |
(一)对大众消费群体的疏离 | 第52页 |
(二)对材料创新的疏离 | 第52-53页 |
(三)对姊妹工艺的疏离 | 第53页 |
(四)对当下生活的疏离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滞后性 | 第54-60页 |
一、关于滞后性的解释 | 第54页 |
二、对社会发展的认知滞后 | 第54-57页 |
(一)消费社会形态下的抉择——复制和“定制” | 第54-56页 |
(二)消费群体的界定——高端、小资和大众 | 第56-57页 |
三、对现代产业发展的认知滞后 | 第57-60页 |
(一)市场定位问题 | 第57-58页 |
(二)产权保护问题 | 第58页 |
(三)造型、装饰、材料的创新问题 | 第58页 |
(四)生产效率问题 | 第58-59页 |
(五)思想保守问题 | 第59-60页 |
第四节 乌铜走银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 第60-67页 |
一、注意宣传 | 第60-61页 |
(一)宣传的关键支撑 | 第60页 |
(二)宣传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 第60-61页 |
二、注重人才 | 第61页 |
(一)、21 世纪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之争 | 第61页 |
(二)、乌铜走银企业人才的分类和现状 | 第61页 |
(三)、乌铜走银企业人才建设可资借鉴的措施 | 第61页 |
三、平衡市场 | 第61-62页 |
(一)、传承人思想上的孤芳自赏 | 第62页 |
(二)、认清形式,平衡市场 | 第62页 |
四、企校合作 | 第62页 |
(一)、企业和学校的优势和劣势 | 第62页 |
(二)、企校合作,互利共赢 | 第62页 |
五、注意宣传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注意专利申请 | 第62-63页 |
(一)、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 第62-63页 |
(二)、注意专利申请 | 第63页 |
六、传统设计环节的数字化导入 | 第63页 |
(一)、传统设计的不足 | 第63页 |
(二)、数字化设计的优势 | 第63页 |
七、造型、装饰设计的多样化 | 第63-64页 |
(一)造型、装饰风格的国际化 | 第63页 |
(二)、造型、装饰对古代装饰纹样的借鉴和利用 | 第63-64页 |
八、他山之石——对姊妹工艺的借鉴 | 第64-67页 |
(一)、透雕工艺 | 第64页 |
(二)、镶嵌工艺 | 第64-65页 |
(三)、失蜡法工艺 | 第65页 |
(四)、金银错工艺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