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6-1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可能存在的创新和不足 | 第19-21页 |
1.6.1 创新点 | 第19页 |
1.6.2 研究的不足 | 第19-21页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1.1 农业经营主体 | 第21页 |
2.1.2 环境压力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土地系统论 | 第21-22页 |
2.2.2 适应的共同管理理论 | 第22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参与式评估理论 | 第23页 |
2.2.5 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人选择与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理论 | 第23页 |
2.2.6 农业经营主体效用/利润最大化理论 | 第23-25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 第25-33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6页 |
3.2 数据获取 | 第26-28页 |
3.3 样本描述 | 第28-33页 |
3.3.1 区位条件 | 第29页 |
3.3.2 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状况 | 第29-30页 |
3.3.3 劳动力配置情况 | 第30-31页 |
3.3.4 研究区农业经营主体田块特征 | 第31-33页 |
4 不同层次农业经营主体耕地利用对环境压力的适应 | 第33-38页 |
4.1 土地整治 | 第33页 |
4.2 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 | 第33-34页 |
4.3 农业补贴 | 第34页 |
4.4 政策性农业保险 | 第34-35页 |
4.5 自然灾害 | 第35-36页 |
4.6 小结 | 第36-38页 |
5 不同层次农业经营主体耕地利用适应实践的环境生态效应 | 第38-44页 |
5.1 环境生态效应的度量指标 | 第38页 |
5.2 研究区描述性分析 | 第38-42页 |
5.2.1 土壤环境 | 第40-41页 |
5.2.2 水环境 | 第41页 |
5.2.3 大气环境 | 第41-42页 |
5.2.4 生物多样性 | 第42页 |
5.3 小结 | 第42-44页 |
6 不同层次农业经营主体耕地利用适应环境压力的建议 | 第44-47页 |
6.1 政府机构 | 第44-45页 |
6.1.1 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 第44页 |
6.1.2 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 | 第44页 |
6.1.3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 第44页 |
6.1.4 完善和推广农业保险 | 第44页 |
6.1.5 建立完善的农业灾害预警机制 | 第44-45页 |
6.1.6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 第45页 |
6.1.7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第45页 |
6.1.8 完善培训体系,引进人才,提高技术服务质量 | 第45页 |
6.2 村集体 | 第45-46页 |
6.2.1 积极参与土地整治 | 第45页 |
6.2.2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职能 | 第45-46页 |
6.3 农业经营主体 | 第46-47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7.1 结论 | 第47页 |
7.2 讨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