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高电压技术论文--高电压绝缘技术论文

正负极性棒—板间隙放电流注特性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现状第12-13页
        1.2.1 湿度对间隙放电的影响第12-13页
        1.2.2 空气密度对间隙放电的影响第13页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流注放电过程的连续性方程建立第15-20页
    2.1 引言第15页
    2.2 带电粒子的产生第15-17页
        2.2.1 碰撞电离第15页
        2.2.2 光电离第15-16页
        2.2.3 热电离第16-17页
    2.3 带电粒子的消失第17页
    2.4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第17-18页
    2.5 本章小结第18-20页
第三章 气体击穿过程的研究及流注发展过程模型的建立第20-28页
    3.1 引言第20页
    3.2 自持放电第20-21页
    3.3 流注的产生过程第21-25页
        3.3.1 雷特判据第21-22页
        3.3.2 米克判据第22-25页
    3.4 正极性间隙放电和负极性间隙放电第25-26页
        3.4.1 正极性间隙放电的过程第25-26页
        3.4.2 负极性间隙放电的过程第26页
    3.5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四章 气体放电的数值分析方法第28-34页
    4.1 引言第28页
    4.2 模拟电荷法第28-30页
    4.3 蒙特卡罗法第30-31页
    4.4 有限元法第31-32页
    4.5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五章 气体放电的数学表述第34-42页
    5.1 引言第34页
    5.2 电子的连续性方程第34-36页
    5.3 负离子的连续性方程第36-37页
    5.4 正离子连续性方程第37页
    5.5 中性粒子质量方程第37页
    5.6 中性粒子的动量输运方程第37-38页
    5.7 带电粒子的动量输运方程第38-40页
    5.8 能量输运方程第40页
    5.9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六章 棒板间隙放电仿真建模第42-50页
    6.1 引言第42页
    6.2 几何模型的建立第42-44页
    6.3 物理场的选择第44-45页
    6.4 划分网格第45-47页
    6.5 仿真计算方程式第47-48页
    6.6 电场泊松方程第48-50页
第七章 仿真结果分析第50-58页
    7.1 耦合电场的分布情况第50-53页
    7.2 等势线的分布第53-56页
    7.3 负极性棒板间隙放电随流注发展电子浓度变化第56-57页
    7.4 正极性棒板间隙放电随流注发展电子浓度变化第57-5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谢第64-66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杆菌介导黄曲霉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建立
下一篇:盐碱地微环境改良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