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金融期货跨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2-21页 |
一、金融期货监管的一般理论 | 第12-16页 |
(一) 市场失灵与国家干预 | 第12-15页 |
(二) 功能性监管 | 第15-16页 |
二、金融期货跨市场监管的法学分析 | 第16-18页 |
(一) 公平价值 | 第16-17页 |
(二) 安全价值 | 第17页 |
(三) 保护投资者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四) 金融期货跨市场监管的经济法属性 | 第18页 |
三、金融期货跨市场监管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18-21页 |
(一) 成本与效益 | 第18-19页 |
(二) 道德风险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金融期货与现货跨市场法律风险分析——以股指期货与股票的联动为中心 | 第21-28页 |
一、信息的跨市场传导 | 第21-23页 |
(一) 信息跨市场传导特性 | 第21-22页 |
(二) 信息跨市场传导具体方式 | 第22-23页 |
二、风险的跨市场联动 | 第23-26页 |
(一) 市场风险的相互影响 | 第23-24页 |
(二) 非理性交易行为的风险连锁效应 | 第24-25页 |
(三) 到期日效应 | 第25-26页 |
三、跨市场行为引发的风险 | 第26-28页 |
(一) 跨市场人为操纵和内幕交易的可能性 | 第26-27页 |
(二) 跨市场套期保值和套利交易引发的市场系统性风险 | 第27页 |
(三) 交易机制不健全导致的跨市场行为风险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金融期货跨市场的监管主体模式考量及建构 | 第28-37页 |
一、金融期货跨市场监管原则 | 第28-30页 |
(一) 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 | 第28-29页 |
(二) 市场效率与适度监管 | 第29-30页 |
二、金融期货跨市场监管主体模式考量 | 第30-34页 |
(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监管主体模式 | 第30-33页 |
(二) 不同国家和地区监管主体模式比较分析及借鉴意义 | 第33-34页 |
三、我国跨市场监管主体模式建构及分析 | 第34-37页 |
(一) 我国跨市场监管主体模式建构 | 第34-35页 |
(二) 我国跨市场监管主体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金融期货跨市场监管具体法律问题——以规制跨市场操纵和跨市场内幕交易为中心 | 第37-49页 |
一、对跨市场交易行为的监管——以规制基于交易行为的跨市场操纵为核心 | 第37-41页 |
(一) 跨市场操纵的现实可能性 | 第37-38页 |
(二) 跨市场操纵的实证分析 | 第38-39页 |
(三) 跨市场操纵的认定 | 第39-41页 |
二、对跨市场信息的监管——以规制基于信息优势的跨市场内幕交易和 基于信息优势的跨市场操纵为核心 | 第41-46页 |
(一) 跨市场信息监管的必要性 | 第41-43页 |
(二) 对基于信息优势跨市场违法行为的认定 | 第43-44页 |
(三) 对基于信息优势跨市场违法行为的法律规制 | 第44-46页 |
三、其它跨市场违法行为的规制 | 第46-47页 |
(一) 欺诈 | 第46-47页 |
(二) 虚假陈述 | 第47页 |
(三) 其它违法行为 | 第47页 |
四、跨市场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 第47-49页 |
(一) 刑事责任 | 第47-48页 |
(二) 民事责任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我国金融期货跨市场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 | 第49-54页 |
一、我国金融期货跨市场监管的现状 | 第49-51页 |
(一) 跨市场监管机构权力范围界分不够明确 | 第49-50页 |
(二) 跨市场违法行为认定比较困难 | 第50页 |
(三) 民事责任相关规定较少 | 第50-51页 |
二、我国金融期货跨市场监管的完善 | 第51-54页 |
(一) 成立金融期货跨市场监管委员会 | 第51页 |
(二) 完善金融期货跨市场监管机制 | 第51-52页 |
(三) 完善民事赔偿责任法律制度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