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表取采样器仿生设计及机土作用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表取采样器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3 离散元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结构仿生学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1 结构仿生学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2 喜马拉雅旱獭及其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 课题来源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喜马拉雅旱獭爪趾形貌分析 | 第27-37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爪趾几何形态的量化分析 | 第27-30页 |
2.2.1 爪趾长度测量 | 第28-29页 |
2.2.2 爪趾厚度测量 | 第29-30页 |
2.2.3 爪趾高度测量 | 第30页 |
2.3 爪趾表面形态宏观观察分析 | 第30-35页 |
2.3.1 爪趾表面宏观观察 | 第30-32页 |
2.3.2 爪趾表面细观观察 | 第32-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爪趾点云提取与曲线拟合分析 | 第37-51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爪趾点云提取 | 第37-39页 |
3.2.1 试验准备 | 第37-38页 |
3.2.2 点云提取 | 第38-39页 |
3.3 爪趾特征点云提取 | 第39-43页 |
3.3.1 特征点云的预处理 | 第39-40页 |
3.3.2 爪趾特征点云提取 | 第40-43页 |
3.4 特征点的数值拟合 | 第43-49页 |
3.4.1 最小二乘法 | 第43-45页 |
3.4.2 爪趾内侧弧数据拟合分析 | 第45-47页 |
3.4.3 爪趾外侧弧数据拟合分析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采样铲仿生设计与仿真分析 | 第51-67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爪趾与表取采样器的相似性 | 第51-52页 |
4.2.1 功能相似性分析 | 第51页 |
4.2.2 结构相似性分析 | 第51-52页 |
4.3 采样铲挖铲仿生设计 | 第52-56页 |
4.3.1 铲取仿生采样器设计 | 第52-54页 |
4.3.2 挖取仿生采样器设计 | 第54-56页 |
4.4 仿真验证分析 | 第56-65页 |
4.4.1 土壤颗粒模型及有效性验证 | 第56-58页 |
4.4.2 爪趾与土壤相互作用分析 | 第58-60页 |
4.4.3 仿生采样铲型模拟分析 | 第60-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仿生铲实验台验证试验 | 第67-79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试验前的准备 | 第67-69页 |
5.2.1 模拟火星壤的整备 | 第67-68页 |
5.2.2 表取采样实验台 | 第68-69页 |
5.3 试验方案及过程 | 第69-71页 |
5.3.1 试验方案 | 第69-70页 |
5.3.2 试验过程 | 第70-71页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1-76页 |
5.4.1 铲取采样对比分析 | 第71-74页 |
5.4.2 挖取采样对比分析 | 第74-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科研和获奖情况 | 第88-89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