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 1.2.1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的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 1.2.2 空间经济计量的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2 劳动力流动基本理论 | 第13-21页 |
| 2.1 宏观:劳动力流动基本理论 | 第13-17页 |
| 2.1.1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二元模型) | 第13-15页 |
| 2.1.2 托达罗预期收入差异论 | 第15-17页 |
| 2.2 微观:劳动力流动基本理论 | 第17-20页 |
| 2.2.1 “推-拉”的劳动力流动理论 | 第17页 |
| 2.2.2 斯塔克的新劳动流动力理论 | 第17-18页 |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20页 |
| 2.3 总结与评价 | 第20-21页 |
| 3 经济收敛理论综述 | 第21-30页 |
| 3.1 新古典经济增长收敛理论 | 第21-25页 |
| 3.1.1 索洛模型 | 第21-23页 |
| 3.1.2 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 第23-25页 |
| 3.2 内生增长收敛理论 | 第25-27页 |
| 3.2.1 人力资本导向内生增长收敛模型 | 第25-26页 |
| 3.2.2 研发(R&D)导向的内生增长收敛模型 | 第26-27页 |
| 3.3 总结与评价 | 第27-30页 |
| 3.3.1 经济收敛的分类 | 第27-28页 |
| 3.3.2 经济收敛理论的总结与评价 | 第28-30页 |
| 4 中国经济收敛的现状分析 | 第30-39页 |
| 4.1 中国省际人均实际GDP增长现状 | 第30-31页 |
| 4.2 中国经济收敛的测度指标分析 | 第31-39页 |
| 4.2.1 加权变异系数法 | 第31-33页 |
| 4.2.2 基尼系数法 | 第33-34页 |
| 4.2.3 Theil指数法 | 第34-39页 |
| 5 我国劳动力流动对经济β收敛的实证分析 | 第39-51页 |
| 5.1 空间经济计量模型 | 第39-42页 |
| 5.1.1 空间权重矩阵 | 第39-40页 |
| 5.1.2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 第40-41页 |
| 5.1.3 空间相关性检验与模型选择 | 第41-42页 |
| 5.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 第42-43页 |
| 5.3 空间面板模型分析 | 第43-49页 |
| 5.3.1 不包括劳动力流动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 | 第44-47页 |
| 5.3.2 包括劳动力流动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 | 第47-4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1-55页 |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52页 |
| 6.3 政策建议 | 第52-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