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以河南三所地方高校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5-38页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第15-21页
        (一) 研究背景第15-19页
        (二) 选题缘由第19-21页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第21-34页
        (一) 文献综述第21-33页
        (二) 研究问题第33-34页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34-35页
        (一) 研究目的第34页
        (二) 研究意义第34-35页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5-38页
        (一) 研究思路第35-37页
        (二) 研究方法第37-38页
第二章 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基础第38-61页
    一、核心概念界定第38-45页
        (一) 地方高校第38-41页
        (二) 文化第41-45页
        (三) 地方传统文化第45页
    二、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5-52页
        (一) 高等教育功能理论第47-49页
        (二) 高等学校职能理论第49-51页
        (三) 先进文化强国理论第51-52页
    三、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第52-61页
        (一) 弘扬的基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第52-55页
        (二) 弘扬的前提:文化选择与批判第55-56页
        (三) 弘扬的核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56-57页
        (四) 弘扬的目的:文化传播与育人第57-58页
        (五) 弘扬的价值:文化引领与辐射第58-61页
第三章 洛阳师院与河洛文化(案例研究一)第61-80页
    一、洛阳师范学院的历史与特色第61-62页
    二、多学科视角的河洛文化第62-69页
        (一) 从考古学的视角看:地藏丰富,异彩纷呈第62-64页
        (二) 从文化史的视角看:儒道之源,释教祖庭第64-65页
        (三) 从古文学的视角看:才雄代出,各领风骚第65-67页
        (四) 从历史学的视角看:济济史家,赫赫史册第67-68页
        (五) 从音乐学的视角看:礼乐肇始,汉唐盛继第68-69页
    三、洛阳师院弘扬河洛文化的主要路径第69-72页
        (一) 设置相关课程,培养河洛文化的专门人才第69-70页
        (二) 搭建科研平台,发掘河洛文化的多重价值第70页
        (三) 创新服务途径,开发河洛文化的宝贵资源第70-72页
    四、洛阳师院弘扬地方文化的成效分析第72-78页
        (一) 人才培养之业绩第72-74页
        (二) 学术研究之成就第74-75页
        (三) 服务社会之成效第75-78页
    五、洛阳师院弘扬河洛文化的困境分析第78-80页
        (一) 专业研究队伍建设不力第78页
        (二) 高层次研究成果不多第78-79页
        (三) 对外合作交流不强第79-80页
第四章 安阳师院与殷墟文化(案例研究二)第80-96页
    一、安阳师范学院的历史与特色第80-81页
    二、殷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第81-83页
        (一) 殷墟文化的内涵与遗迹第82页
        (二) 殷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第82-83页
    三、安阳师院弘扬殷墟文化的主要路径第83-87页
        (一) 打造品牌学科,培养专业人才第83-84页
        (二) 开展学术研究,形成学术团队第84页
        (三) 创建特色平台,进行社会服务第84-87页
    四、安阳师院弘扬殷墟文化的成效分析第87-93页
        (一) 人才培养之成效第87-90页
        (二) 学术研究之成果第90页
        (三) 服务社会之贡献第90-93页
    五、安阳师院弘扬殷墟文化的困境分析第93-96页
        (一) 学术研究性强,普适推广性弱第93-94页
        (二) 专业研究多,全员参与少第94页
        (三) 注重宏观研究平台,忽视微观领域拓展第94-96页
第五章 焦作师专与覃怀文化(案例研究三)第96-125页
    一、焦作师专的历史与特色第96-98页
    二、覃怀文化资源概述第98-101页
        (一) 四大怀药第99页
        (二) 名人雅士第99-100页
        (三) 太极故里第100页
        (四) 名山秀水第100-101页
    三、焦作师专弘扬覃怀文化的主要路径第101-107页
        (一) 开设特色栏目,搭建研究平台第101-102页
        (二) 强化特色意识,开发校本课程第102-105页
        (三) 注重产业开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第105-107页
    四、焦作师专弘扬覃怀文化的成效分析第107-123页
        (一) 人才培养之收效第107-109页
        (二) 学术研究之收获第109-117页
        (三) 服务社会之功效第117-123页
    五、焦作师专弘扬覃怀文化的困境分析第123-125页
        (一) 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研究经费难以保障第123-124页
        (二) 学术交流渠道不畅,研究成果影响力不大第124页
        (三) 文化共识不足,缺少文化交流平台第124-125页
第六章 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规律认识提升第125-134页
    一、正确处理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的关系第125-127页
        (一) 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的理论关系第125页
        (二) 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的现实问题第125-126页
        (三) 构建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之间的和谐关系第126-127页
    二、正确处理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现代文化的关系第127-129页
        (一) 地方传统文化是地方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第127-128页
        (二) 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转型方向和目标第128-129页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契合点第129页
    三、正确处理地方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第129-131页
        (一) 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30页
        (二) 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第130-131页
    四、正确处理地方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关系第131-132页
        (一) 地方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第131页
        (二)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体现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第131-132页
    五、正确处理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高校课程文化的关系第132-134页
        (一) 地方高校课程文化是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有力工具第132页
        (二) 在弘扬民族精神中开发校本课程创新课程文化第132-134页
第七章 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共同困境第134-148页
    一、理论认识缺乏高度第134-139页
        (一) 文化引领的自觉意识淡薄——基于高等教育文化选择与批判功能的视角第134-136页
        (二) 服务地方的理念滞后——基于高等教育文化传播与交流功能的视角第136-139页
    二、实践操作存在难度第139-144页
        (一) 难以形成普遍的认同价值第139-141页
        (二) 难以制定可行的建设目标第141-142页
        (三) 难以构建有序的运行机制第142页
        (四) 难以凝聚强劲的文化动力第142-144页
    三、配套政策缺少力度第144-148页
        (一) 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保障不到位第144-146页
        (二) 地方高校人事政策和人事制度不完善第146-148页
第八章 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策略思考第148-167页
    一、提高理论认识第148-161页
        (一) 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化引领作用的再认识——基于地方高校文化自信的视角第148-153页
        (二)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理念的再考量——基于地方高校文化自强的视角第153-161页
    二、改进策略研究第161-164页
        (一) 双管齐下,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第161-162页
        (二) 多元并进,制定可行的目标体系第162页
        (三) 协同创新,构建有序的运行机制第162-163页
        (四) 文化自塑,提升高校的文化魅力第163-164页
    三、制定配套政策第164-167页
        (一) 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经费保障体系第164-165页
        (二) 构建地方高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第165-167页
结论与展望第167-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87页
附录:地方高校弘扬地方文化研究访谈提纲第187-188页
致谢第188-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革时代的日本地方基础自治体--市町村合并的协作效果
下一篇:心理动词构建“主谓—宾语(主谓短语)”句型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