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离去与回归:推拉理论视角下的社工职业流动--以三个女社工的职业历程故事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导论第10-19页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缘起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5页
        1.2.1 社会工作者职业流动相关研究回顾第11-12页
        1.2.2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相关研究回顾第12-14页
        1.2.3 研究评述第14-15页
    1.3 研究设计第15-17页
        1.3.1 研究视角第15页
        1.3.2 研究思路及内容第15-16页
        1.3.3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 作为研究样本的某社团第17-19页
        1.4.1 社团成立背景第17-18页
        1.4.2 被访谈对象情况第18-19页
第2章 从政府之“繁”到社工之“专”:社工A的故事第19-26页
    2.1 初遇社工:全新的职业尝试第19-21页
        2.1.1 司法社工的上海诞生第19-20页
        2.1.2 发展动力的减弱:职业倦怠第20-21页
    2.2 离开社工:政府单位的用工吸引第21-22页
        2.2.1 党务工作:跳槽后的不适应第21页
        2.2.2 怀想社会工作的环境之“好”第21-22页
    2.3 回归社工:立志坚守第22-25页
        2.3.1 新格局: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民警支持第23页
        2.3.2 新希望:项目化的规范运作第23-25页
    2.4 社工A的职业流动:政府工作与社会工作的推与拉第25-26页
第3章 从企业之“冷”到社工之“暖”:社工B的故事第26-34页
    3.1 初试社工行业:“误入”社工的新手第26-28页
        3.1.1 司法社工的政府背景的“诱惑”第26页
        3.1.2 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第26-27页
        3.1.3 非均衡的政社互动关系第27-28页
    3.2 离开社工行业:转行企业第28-29页
        3.2.1 孤军奋战的企业经历第28页
        3.2.2 追思社工特有的人情味第28-29页
    3.3 回归社工行业:洗尽铅华后的回首第29-32页
        3.3.1 28岁的顿悟:决绝“体制”诱惑第29-30页
        3.3.2 家庭的优先抉择第30-31页
        3.3.3 重新发现社会工作之“用”第31页
        3.3.4 社会工作新发展:专业化与职业化第31-32页
    3.4 社工B的职业流动:企业工作与社会工作的推与拉第32-34页
第4章 主动坚守与被动坚守的挣扎:社工C的故事第34-40页
    4.1 选择社工:职业的再延续第34-35页
        4.1.1 从公务员到社工第34-35页
        4.1.2 社会工作:新职业的新自豪第35页
    4.2 两难中的滞留:在夹缝中生存第35-38页
        4.2.1 令人失望的机制问题第35-37页
        4.2.2 令人欣喜的专业成就第37-38页
    4.3 坚守社工:挣扎后的继续前行第38-39页
        4.3.1 跨域职业发展中的“陷阱”第38页
        4.3.2 发现社工价值理念的内在吸引第38-39页
    4.4 社工C的职业流动:社会工作内在的推与拉第39-40页
第5章 结论与讨论第40-46页
    5.1 坚守和回归背后的社工职业认同第40-43页
        5.1.1 影响职业认同的个人内在因素第40-41页
        5.1.2 影响职业认同的外在社会因素第41-43页
    5.2 女性社工择业中的特殊偏好第43页
    5.3 多种影响因素下的推力和拉力第43-45页
    5.4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本土之路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致谢第49-50页
附录第50-51页
卷内备考表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PML的抗病毒作用及伪狂犬病毒对其产生的拮抗机制研究
下一篇:人E3泛素连接酶MDM2与核糖体蛋白RPL11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