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基本情况 | 第16-21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6-17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2.2 水文气象 | 第17页 |
2.2.1 气候及降雨情况 | 第17页 |
2.2.2 暴雨特征 | 第17页 |
2.3 水资源概况 | 第17-19页 |
2.3.1 地表水资源量 | 第17-18页 |
2.3.2 地下水资源量 | 第18页 |
2.3.3 水资源总量 | 第18-19页 |
2.4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1页 |
第3章 水生态治理现状分析 | 第21-31页 |
3.1 现状水系分布特点 | 第21-26页 |
3.2 水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6-27页 |
3.3 水生态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7-31页 |
3.3.1 水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27-29页 |
3.3.2 水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第4章 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布局 | 第31-34页 |
4.1 指导思想 | 第31页 |
4.2 基本原则 | 第31页 |
4.3 总体目标 | 第31-33页 |
4.4 总体布局 | 第33-34页 |
第5章 水生态文明建设 | 第34-70页 |
5.1 水安全体系建设 | 第34-43页 |
5.1.1 河道治理工程 | 第34-40页 |
5.1.2 病险水库、闸坝除险加固工程 | 第40-42页 |
5.1.3 治涝工程 | 第42-43页 |
5.2 水资源调配体系 | 第43-50页 |
5.2.1 雨洪资源利用工程 | 第43-47页 |
5.2.2 引调水工程 | 第47-49页 |
5.2.3 再生水利用 | 第49-50页 |
5.3 水生态体系 | 第50-63页 |
5.3.1 水源地保护工程 | 第50-51页 |
5.3.2 水土保持工程 | 第51-58页 |
5.3.3 河湖生态修复工程 | 第58-63页 |
5.4 水生态体系制度建设 | 第63-65页 |
5.4.1 法规与制度建设 | 第63-64页 |
5.4.2 监督管理体制与机制 | 第64-65页 |
5.4.3 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 | 第65页 |
5.5 水生态体系文化建设 | 第65-68页 |
5.6 效益分析 | 第68-70页 |
第6章 结论及成果展望 | 第70-71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创新点 | 第70页 |
6.3 几点不足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件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