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森林火灾监测 | 第10-13页 |
1.2.1 森林火灾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2 我国森林火灾概况 | 第11页 |
1.2.3 森林火灾监测的重要性 | 第11页 |
1.2.4 国内外森林火灾监测技术现状 | 第11-13页 |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第13-16页 |
1.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成结构 | 第13页 |
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结构 | 第13-14页 |
1.3.3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 第14-15页 |
1.3.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 第15-16页 |
1.4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 | 第16-22页 |
1.4.1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1.4.3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主要应用范围 | 第20-21页 |
1.4.4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1.5 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林火监测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5.1 国外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林业防火监测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5.2 国内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林火监测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6 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安排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和算法理论 | 第24-34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的基本原理 | 第24-30页 |
2.2.1 节点定位的基本概念和系统假设 | 第24-25页 |
2.2.2 节点间距的测量方法 | 第25-27页 |
2.2.3 节点位置计算方法 | 第27-30页 |
2.3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 | 第30-33页 |
2.3.1 常用节点定位算法 | 第30-31页 |
2.3.2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特点 | 第31页 |
2.3.3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性能评价指标 | 第31-33页 |
2.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熵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算法 | 第34-48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熵权概述 | 第34-36页 |
3.2.1 熵权 | 第34-35页 |
3.2.2 熵权值的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3.3 DV-Hop算法 | 第36-47页 |
3.3.1 DV-Hop定位算法的应用性分析 | 第36-37页 |
3.3.2 DV-Hop算法过程 | 第37-40页 |
3.3.3 DV-Hop算法的改进 | 第40-41页 |
3.3.4 仿真分析 | 第41-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算法 | 第48-62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灰色关联度概述 | 第48-50页 |
4.2.1 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 第48-49页 |
4.2.2 灰色关联度 | 第49-50页 |
4.3 DV-Hop定位算法的改进 | 第50-60页 |
4.3.1 计算原理 | 第50-51页 |
4.3.2 计算步骤 | 第51-52页 |
4.3.3 仿真实验分析 | 第52-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算法 | 第62-76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熵权加上灰色关联分析的理论模型 | 第62-73页 |
5.2.1 模型算法 | 第62-63页 |
5.2.2 模型评价 | 第63-65页 |
5.2.3 仿真实验分析 | 第65-73页 |
5.3 三种改进算法比较 | 第73-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算法在森林火灾监测的应用 | 第76-88页 |
6.1 引言 | 第76页 |
6.2 森林火灾监测系统设计 | 第76-84页 |
6.2.1 森林火灾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成 | 第76-77页 |
6.2.2 系统设计思路 | 第77-78页 |
6.2.3 系统功能 | 第78-80页 |
6.2.4 人机交互界面 | 第80-84页 |
6.3 改进定位算法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 | 第84-8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总结 | 第88-89页 |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