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乡村建设的时代发展背景 | 第11-13页 |
1.1.2 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气象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5.1 乡村与乡村旅游的概念 | 第19页 |
1.5.2 特色乡村的概念 | 第19-21页 |
2 陕西省特色乡村概况 | 第21-47页 |
2.1 陕西省特色乡村类型的形成因素 | 第21-26页 |
2.1.1 历史演变的积累 | 第21-22页 |
2.1.2 地貌气候的差异 | 第22-25页 |
2.1.3 民俗文化的沉淀 | 第25-26页 |
2.2 陕西省特色乡村的主要类型 | 第26-43页 |
2.2.1 以历史人文特色为主的特色乡村——人文体验型 | 第29-34页 |
2.2.2 以民居建筑特色为主的特色乡村——民居体验型 | 第34-40页 |
2.2.3 以民俗文化特色为主的特色乡村——民俗体验型 | 第40-43页 |
2.3 陕西省特色乡村的发展现状 | 第43-46页 |
2.3.1 陕西省乡村发展的基本形势 | 第43-45页 |
2.3.2 陕西省特色乡村发展的SWOT分析 | 第45-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陕西省特色乡村案例调研 | 第47-112页 |
3.1 民俗体验型特色乡村案例调研 | 第47-73页 |
3.1.1 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 | 第47-59页 |
3.1.2 兴平市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 | 第59-73页 |
3.2 民居体验型特色乡村案例调研 | 第73-91页 |
3.2.1 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 第73-81页 |
3.2.2 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村 | 第81-91页 |
3.3 人文体验型特色乡村案例调研 | 第91-111页 |
3.3.1 商洛市丹凤县棣花古镇 | 第91-101页 |
3.3.2 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 | 第101-11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4 陕西省特色乡村规划设计策略探究 | 第112-126页 |
4.1 民俗体验型特色乡村规划设计策略探究 | 第112-116页 |
4.1.1 规划总体思路 | 第112-113页 |
4.1.2 村落布局与空间设计策略 | 第113-115页 |
4.1.3 村落建筑规划策略 | 第115页 |
4.1.4 村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 | 第115-116页 |
4.2 民居体验型特色乡村规划设计策略探究 | 第116-121页 |
4.2.1 规划总体思路 | 第116-118页 |
4.2.2 村落布局与空间设计策略 | 第118-119页 |
4.2.3 村落建筑规划策略 | 第119-120页 |
4.2.4 村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 | 第120-121页 |
4.3 人文体验型特色乡村规划设计策略探究 | 第121-125页 |
4.3.1 规划总体思路 | 第121-122页 |
4.3.2 村落布局与空间设计策略 | 第122-124页 |
4.3.3 村落建筑规划策略 | 第124页 |
4.3.4 村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 | 第124-12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5 陕西省洛南县栖凤湾民俗村规划设计浅析 | 第126-176页 |
5.1 规划设计背景 | 第126-128页 |
5.1.1 项目规划背景 | 第126-127页 |
5.1.2 地区概况 | 第127-128页 |
5.2 洛南县栖凤湾民俗村规划设计的定位 | 第128-131页 |
5.2.1 打造以“四皓花谷”为主题的观光景区 | 第128-129页 |
5.2.2 形成以村落为依托,以民俗体验为主导的特色乡村 | 第129页 |
5.2.3 构建服务洛南周边地区的城郊型休闲度假生态绿地公园 | 第129-130页 |
5.2.4 构建关中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复合型特色乡村旅游胜地 | 第130-131页 |
5.3 规划基地现状分析 | 第131-141页 |
5.3.1 规划范围 | 第131-132页 |
5.3.2 地形地貌现状 | 第132-135页 |
5.3.3 道路交通现状 | 第135页 |
5.3.4 村落布局现状 | 第135-136页 |
5.3.5 建筑民居现状 | 第136-141页 |
5.4 洛南县栖凤湾民俗村规划设计策略 | 第141-148页 |
5.4.1 利用山谷建造街巷,形成绿树掩映的空间格局 | 第141-142页 |
5.4.2 场圃客舍重塑老村空间格局,传承乡愁 | 第142-144页 |
5.4.3 因山就势,营舍筑台 | 第144-145页 |
5.4.4 利用自然形成漫坡花海,远眺草堂突出四皓典故 | 第145-147页 |
5.4.5 继承传统文脉,营造空间体现民俗文化 | 第147-148页 |
5.5 洛南县栖凤湾民俗村规划总体设计 | 第148-157页 |
5.5.1 民俗村空间布局规划 | 第148-149页 |
5.5.2 民俗村建筑规划 | 第149-151页 |
5.5.3 民俗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151-153页 |
5.5.4 民俗村道路交通规划 | 第153-155页 |
5.5.5 民俗村景观种植规划 | 第155-157页 |
5.6 洛南县栖凤湾民俗村规划区节点设计 | 第157-175页 |
5.6.1 四皓花谷文商街区 | 第157-165页 |
5.6.2 花海咖啡厅与栖凤堂 | 第165-171页 |
5.6.3 四皓草堂 | 第171-17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6 结论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2页 |
图录 | 第182-190页 |
表录 | 第190-191页 |
作者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91-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
附录 | 第193-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