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配网自动化设计基本原理 | 第15-21页 |
·配网自动化的内涵 | 第15页 |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15页 |
·配网主站 | 第15-17页 |
·数据采集 | 第16页 |
·数据传输 | 第16页 |
·数据处理 | 第16页 |
·控制功能 | 第16-17页 |
·事件报告 | 第17页 |
·数据交互 | 第17页 |
·系统维护和管理 | 第17页 |
·配电子站 | 第17-18页 |
·配网测控终端单元 | 第18-19页 |
·配网测控终端设备 | 第18页 |
·测控终端的基本功能 | 第18-19页 |
·通讯方式 | 第19-20页 |
·通信系统的要求 | 第19页 |
·通信系统的方式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北京城区配网自动化现状 | 第21-37页 |
·北京城区配电网现状 | 第21-28页 |
·北京城区配电网接线方式 | 第21-24页 |
·配电一次设备现状 | 第24-25页 |
·北京城区电网负荷 | 第25-26页 |
·城区电网重载情况分析 | 第26-28页 |
·城区配网自动化现状 | 第28页 |
·智能电网对配网自动化的需求分析 | 第28-29页 |
·城区配网自动化SWOT分析 | 第29-33页 |
·优势分析(Strengths) | 第29-30页 |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第30-31页 |
·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 第31-32页 |
·威胁分析(Threats) | 第32-33页 |
·自动化系统的改进建议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基于TOSCAN-D4000系统的城区配网自动化建设方案 | 第37-58页 |
·网架模式 | 第37-39页 |
·区域主站模式的系统整体方案 | 第37页 |
·集中主站模式的系统整体方案 | 第37-39页 |
·两种方案的比较分析 | 第39页 |
·配网主站建设 | 第39-50页 |
·系统的核心功能 | 第50-53页 |
·网络动态拓扑 | 第50-51页 |
·负荷转移决策 | 第51-52页 |
·配电网的自愈功能 | 第52-53页 |
·城区配网主站的配置 | 第53-55页 |
·系统的硬件要求 | 第53页 |
·系统的软件要求 | 第53-54页 |
·应用软件要求 | 第54-55页 |
·配电通讯系统现状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配电网自动化改造的效益后评价 | 第58-68页 |
·配网自动化实施带来的直接效益 | 第58-59页 |
·提高了配电网的可靠性 | 第58页 |
·提升了配电网的监控能力 | 第58页 |
·配电网的事故预防及处理能力 | 第58-59页 |
·推动了配电网信息集约进程 | 第59页 |
·配网自动化实施带来的管理观念创新 | 第59-62页 |
·调度管理业务的转变与创新--城区电网调控中心的建立 | 第60-61页 |
·配电运行工作流程与方式的调整 | 第61页 |
·线路工区的运行模式变化 | 第61页 |
·检修工区的业务模式变化 | 第61-62页 |
·配电网自动化与智能电网的衔接 | 第62-64页 |
·智能电网和配电自动化的关系 | 第62页 |
·本系统对建设智能配电网的作用 | 第62-64页 |
·配网自动化的综合效益分析 | 第64-67页 |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64-65页 |
·配电网自动化的效益分析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主要结论 | 第68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