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多光谱图像的概念 | 第9-10页 |
1.1.2 直线匹配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直线匹配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直线匹配的理论研究 | 第15-27页 |
2.1 主方向介绍 | 第15-17页 |
2.1.1 SIFT主方向计算方法 | 第15-16页 |
2.1.2 PIIFD主方向计算方法 | 第16页 |
2.1.3 直线主方向计算方法 | 第16-17页 |
2.2 构建点描述符 | 第17-19页 |
2.2.1 SIFT描述符计算方法 | 第17页 |
2.2.2 GS_SIFT描述符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2.2.3 EOH描述符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2.3 构建直线描述符 | 第19-23页 |
2.3.1 MSLD直线描述符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2.3.2 LBD直线描述符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2.3.3 LMCA直线描述符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2.4 特征点描述符的配准实验结果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由匹配交点引导的直线匹配算法 | 第27-37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匹配直线交点 | 第27-29页 |
3.2.1 检测直线并计算交点 | 第27页 |
3.2.2 匹配交点 | 第27-29页 |
3.3 构建直线描述符 | 第29-31页 |
3.3.1 在直线周围采样 | 第29-30页 |
3.3.2 计算直线组合描述符 | 第30-31页 |
3.4 用直线方向定义主方向的模糊性 | 第31-33页 |
3.4.1 主方向模糊性对描述符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2 主方向模糊性对采样点排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5 用描述符匹配直线 | 第33-35页 |
3.5.1 计算直线描述符的距离 | 第33-34页 |
3.5.2 匹配直线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基于RANSAC算法的剔除误匹配机制 | 第37-45页 |
4.1 RANSAC算法 | 第37-38页 |
4.2 基于RANSAC算法提出剔除误匹配的后处理机制 | 第38-42页 |
4.2.1 提取匹配直线间的交点 | 第39页 |
4.2.2 计算初步的仿射变换矩阵 | 第39-40页 |
4.2.3 阈值设置 | 第40-41页 |
4.2.4 引入评分机制 | 第41-42页 |
4.3 算法流程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相关数据集下的实验 | 第45-59页 |
5.1 实验数据集说明 | 第45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45-58页 |
5.2.1 由匹配的直线交点引导的直线匹配算法的配准效果 | 第46-48页 |
5.2.2 应用后处理机制后的配准效果 | 第48-51页 |
5.2.3 在分类后的数据集上的配准效果 | 第51-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3页 |
6.1 总结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9-71页 |
硕士期间专利发表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