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5-43页 |
1.1 河流研究的现状综述 | 第26-34页 |
1.1.1 格局与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1.1.2 功能研究 | 第29-30页 |
1.1.3 状态评价 | 第30-33页 |
1.1.4 调控规划 | 第33-34页 |
1.2 河流研究的存在问题 | 第34-38页 |
1.2.1 格局与特征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1.2.2 功能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1.2.3 河岸带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1.2.4 调控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1.3 河流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38-39页 |
1.3.1 变化模拟的演示 | 第38页 |
1.3.2 格局优化的探讨 | 第38页 |
1.3.3 人文属性的关联 | 第38-39页 |
1.4 本文选题的意义 | 第39-42页 |
1.4.1 城镇化地区集中反映了河流研究的趋势与问题,具学术意义 | 第39-41页 |
1.4.2 城镇化地区突出体现了河流现状的劣势与问题,具现实意义 | 第41-4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43-55页 |
2.1 晋江市基本情况 | 第43-44页 |
2.2 研究河流概况 | 第44-45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45-54页 |
2.3.1 样点设置 | 第45-53页 |
2.3.2 样点数据获取 | 第53页 |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3-54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54-55页 |
第三章 河流生态景观带的概念及其范围 | 第55-73页 |
3.1 河流生态景观带 | 第55-58页 |
3.1.1 概念提出 | 第55页 |
3.1.2 层次结构 | 第55-58页 |
3.2 河流生态景观带的风貌 | 第58-59页 |
3.2.1 河流生态景观带的特征 | 第58页 |
3.2.2 河流生态景观带的风貌 | 第58-59页 |
3.3 河流生态景观带范围的界定方法 | 第59-66页 |
3.3.1 生态保护控制线 | 第60-61页 |
3.3.2 地形水文基础线 | 第61-63页 |
3.3.3 视觉景观影响线 | 第63-65页 |
3.3.4 生态景观带宽度 | 第65-66页 |
3.4 晋江河流生态景观带范围界定的具体分析 | 第66-71页 |
3.4.1 河流河流具体宽度的实际分析 | 第66页 |
3.4.2 晋江河流生态保护控制线的实际分析 | 第66-68页 |
3.4.3 晋江河流地形水文基础线的实际分析 | 第68-69页 |
3.4.4 晋江河流视觉景观影响线的实际分析 | 第69-70页 |
3.4.5 晋江河流生态景观带宽度 | 第70-71页 |
3.5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晋江市河流生态景观带基本用地特征 | 第73-85页 |
4.1 用地特征研究方法 | 第73-74页 |
4.1.1 用地类型的划分 | 第73-74页 |
4.1.2 特征指数的选择 | 第74页 |
4.2 河流生态景观带用地的总体情况 | 第74-75页 |
4.3 河流生态景观带主体用地特征 | 第75-84页 |
4.3.1 主体用地类型的面积比例 | 第76-78页 |
4.3.2 主体用地类型的分布特征 | 第78-79页 |
4.3.3 主体用地类型的斑块形状特征 | 第79-81页 |
4.3.4 不同河流的主体用地特征 | 第81-84页 |
4.4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晋江市河流生态景观带的形态特征 | 第85-109页 |
5.1 晋江市河流生态景观带的岸线形态特征 | 第85-92页 |
5.1.1 岸线弯曲形态特征 | 第85-87页 |
5.1.2 岸线渠化形态特征 | 第87-89页 |
5.1.3 岸线浅滩形态特征 | 第89-91页 |
5.1.4 岸线整体形态特征 | 第91-92页 |
5.2 晋江市河流生态景观带的空间形态特征 | 第92-103页 |
5.2.1 平面构成特征 | 第93-97页 |
5.2.2 立体视感特征 | 第97-101页 |
5.2.3 空间整体形态特征 | 第101-103页 |
5.3 晋江市河流生态景观带的水体形态特征 | 第103-108页 |
5.3.1 水体形态特征的度量方法 | 第103-105页 |
5.3.2 水体形态特征的结果分析 | 第105-106页 |
5.3.3 水体整体形态特征 | 第106-108页 |
5.4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晋江市河流生态景观带的植物特征 | 第109-133页 |
6.1 植物的生态特征 | 第109-121页 |
6.1.1 植物生态特征研究方法 | 第109-110页 |
6.1.2 植物种类构成特征 | 第110-113页 |
6.1.3 植物区系特征 | 第113-115页 |
6.1.4 植物来源特征 | 第115-116页 |
6.1.5 植物多样性特征 | 第116-117页 |
6.1.6 植物绿量特征 | 第117-121页 |
6.2 植物的人文特征 | 第121-130页 |
6.2.1 植物人文特征类型类型划分 | 第123-124页 |
6.2.2 晋江市总生态景观带植物的人文特征分析 | 第124-125页 |
6.2.3 不同河流生态景观带植物的人文特征分析 | 第125-128页 |
6.2.4 外来植物对河流生态景观带植物人文特征的影响 | 第128-130页 |
6.3 小结 | 第130-133页 |
第七章 晋江市河流生态景观带各风貌特征间的关系 | 第133-157页 |
7.1 各风貌特征的河流分异 | 第133-139页 |
7.1.1 九十九溪特征信息 | 第135-136页 |
7.1.2 坝头溪特征信息 | 第136页 |
7.1.3 可幕溪特征信息 | 第136页 |
7.1.4 阳溪特征信息 | 第136-137页 |
7.1.5 钞井溪特征信息 | 第137页 |
7.1.6 梧垵溪特征信息 | 第137页 |
7.1.7 南堤干渠特征信息 | 第137-138页 |
7.1.8 港塔溪特征信息 | 第138页 |
7.1.9 埭边溪特征信息 | 第138页 |
7.1.10 东溪特征信息 | 第138-139页 |
7.1.11 梧桐溪特征信息 | 第139页 |
7.1.12 潘径溪特征信息 | 第139页 |
7.2 各风貌特征的关联机制 | 第139-155页 |
7.2.1 植物水体特征层面的分析 | 第151页 |
7.2.2 植物生态特征层面的分析 | 第151-152页 |
7.2.3 岸线形态特征层面的分析 | 第152页 |
7.2.4 空间形态特征层面的分析 | 第152-153页 |
7.2.5 从用地特征层面的分析 | 第153-154页 |
7.2.6 从人文特征层面的分析 | 第154页 |
7.2.7 河流生态景观带的特征影响机制 | 第154-155页 |
7.3 小结 | 第155-157页 |
第八章 晋江市河流生态景观带风貌的综合评价 | 第157-179页 |
8.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57-161页 |
8.1.1 指标的选择及体系构建 | 第157-159页 |
8.1.2 指标的含义及取值测算 | 第159-161页 |
8.2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61-167页 |
8.2.1 数据来源 | 第161页 |
8.2.2 权重确定 | 第161-166页 |
8.2.3 评价模型 | 第166页 |
8.2.4 结果含义 | 第166-167页 |
8.3 晋江河流生态景观带的综合评价 | 第167-177页 |
8.3.1 晋江市河流生态景观带景观风貌的总体评价 | 第167-171页 |
8.3.2 不同河流生态景观带的景观风貌评价 | 第171-177页 |
8.4 小结 | 第177-17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79-186页 |
9.1 结论 | 第179-184页 |
9.1.1 提出并界定了河流生态景观带的概念及其尺度所含范围 | 第179-180页 |
9.1.2 研究并解析了河流生态景观带的风貌及其各个构成特征 | 第180-183页 |
9.1.3 归纳并分析了河流生态景观带特征间分异及其关联机制 | 第183页 |
9.1.4 评价并探讨了河流生态景观带风貌及其等级控制参照值 | 第183-184页 |
9.2 讨论 | 第184-186页 |
9.2.1 时间维度上的动态演变与控制研究 | 第184-185页 |
9.2.2 河段尺度上的人文效应及机制分析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7页 |
附录 | 第197-202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202-205页 |
致谢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