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7页 |
一、研究工作的起源 | 第8-9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8页 |
(二) 幼儿教育实践的需要 | 第8页 |
(三) 个人生活史的影响 | 第8-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3页 |
(一)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四、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路径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思想基础 | 第14-17页 |
(一) 社会变迁理论 | 第14-15页 |
(二) 场域理论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社会变迁中的亲师关系考察 | 第17-39页 |
一、渐变: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的亲师关系考察 | 第17-26页 |
(一) 熟人社会及其行动逻辑 | 第17-20页 |
(二) 半熟人社会及其行动逻辑 | 第20-23页 |
(三) 半熟人社会中的亲师关系考察 | 第23-25页 |
(四) 半熟人社会中的亲师关系反思—师在上、亲在下 | 第25-26页 |
二、剧变: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的亲师关系考察 | 第26-36页 |
(一) 陌生人社会的到来 | 第27-28页 |
(二) 新熟人社会的潜伏 | 第28-30页 |
(三) 新差序格局的呈现 | 第30-31页 |
(四) 陌生人社会中的亲师关系考察 | 第31-34页 |
(五) 亲师关系的反思—亲在上、师在下 | 第34-36页 |
三、亲师关系的变迁路径与反思 | 第36-39页 |
(一) 亲师关系变迁的路径 | 第36-37页 |
(二) 亲师关系变迁的反思 | 第37-39页 |
第二章 亲师关系变迁的总体分析 | 第39-50页 |
一、不变的亲师关系—永远以孩子为纽带 | 第39页 |
二、变化的亲师关系 | 第39-46页 |
(一) 亲师关系长时段变迁及其表现 | 第39-44页 |
(二) 亲师关系短时段变化及其表现 | 第44-46页 |
三、亲师关系的类型 | 第46-50页 |
(一) 一对一关系与一对多关系 | 第46-47页 |
(二) 对立关系、附属关系与平等关系 | 第47-48页 |
(三) 冲突关系与和谐关系 | 第48-50页 |
第三章 亲师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50-59页 |
一、亲师关系是某种意义上的师幼关系 | 第50-51页 |
(一) 教育的连续性和瞬间性 | 第50页 |
(二) 幼儿的唯一性和可比性 | 第50-51页 |
二、亲师之间相互期待的错位 | 第51页 |
三、汇报和展示的看待问题 | 第51-52页 |
四、以情屈理的要求 | 第52-53页 |
五、利益预期与关系程度的作用 | 第53-54页 |
六、女性群体对女性群体的纠结 | 第54页 |
七、责任的偏离 | 第54-56页 |
(一) 父母的无力教育 | 第55页 |
(二) 父辈群体的出场 | 第55-56页 |
八、亲师关系的背景因素 | 第56-59页 |
(一) 年龄背景 | 第56页 |
(二) 教龄背景 | 第56-57页 |
(三) 教育背景 | 第57-58页 |
(四) 文化背景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和谐亲师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 第59-65页 |
一、对孩子好是关键 | 第59-60页 |
二、用能力去说话 | 第60-61页 |
三、用心建立与维持情感性关系 | 第61-62页 |
四、"十字路口"式的理性对待 | 第62-63页 |
五、换位思考的魅力 | 第63页 |
六、利用"中间地带"的力量 | 第63-64页 |
七、平等对待与区别对待的合理性 | 第64-65页 |
结语与启示 | 第65-66页 |
研究反思:亲师关系立体多变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 第67-68页 |
附录二:家长访谈提纲 | 第68页 |
附录三:观察提纲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