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依据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9-22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2 创新之处 | 第19-22页 |
第2章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 第22-36页 |
2.1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22-24页 |
2.1.1 社会经济背景 | 第22-23页 |
2.1.2 革命实践基础 | 第23页 |
2.1.3 个人生活背景 | 第23-24页 |
2.2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24-34页 |
2.2.1 古希腊时期人学思想 | 第24-27页 |
2.2.2 文艺复兴时期人学思想 | 第27-28页 |
2.2.3 17—18世纪西方哲学人学思想 | 第28-30页 |
2.2.4 德国古典哲学人学思想 | 第30-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36-46页 |
3.1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39年——1843年) | 第36-38页 |
3.1.1 《博士论文》:从自我意识哲学的立场对人进行思考 | 第36-37页 |
3.1.2 《莱茵报》:从现实社会出发强调人的自由本质 | 第37-38页 |
3.2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雏形时期(1843年——1844年) | 第38-41页 |
3.2.1 《德法年鉴》:初步分析人类解放问题 | 第39-40页 |
3.2.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本质是劳动活动 | 第40-41页 |
3.3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形成时期(1845年——1846年) | 第41-45页 |
3.3.1 《神圣家族》:人具有现实性、社会性、历史实践性 | 第41-43页 |
3.3.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43页 |
3.3.3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现实的人”出发研究人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6-60页 |
4.1 人的本质: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 第46-49页 |
4.1.1 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和自由 | 第46-47页 |
4.1.2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 第47-48页 |
4.1.3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 第48页 |
4.1.4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48-49页 |
4.2 “现实的人”: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立论基点 | 第49-51页 |
4.2.1 “现实的人”是感性的、有生命的自然人 | 第49-50页 |
4.2.2 “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社会人 | 第50页 |
4.2.3 “现实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 | 第50-51页 |
4.3 人的异化: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重要问题 | 第51-54页 |
4.3.1 人的异化的内涵 | 第52页 |
4.3.2 人的异化劳动的成因 | 第52-53页 |
4.3.3 人的异化劳动的扬弃 | 第53-54页 |
4.4 人的解放: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价值诉求 | 第54-56页 |
4.4.1 人的解放的内涵 | 第54页 |
4.4.2 人的解放的实现 | 第54-56页 |
4.5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终极目标 | 第56-58页 |
4.5.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 第56-57页 |
4.5.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地位影响及现实价值 | 第60-76页 |
5.1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局限性与进步性 | 第60-63页 |
5.1.1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局限性 | 第60-62页 |
5.1.2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进步性 | 第62-63页 |
5.2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地位影响 | 第63-69页 |
5.2.1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的地位 | 第64-65页 |
5.2.2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 | 第65-66页 |
5.2.3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对马克思后期人学思想的影响 | 第66-68页 |
5.2.4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影响 | 第68-69页 |
5.3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 | 第69-74页 |
5.3.1 有助于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发展 | 第70-72页 |
5.3.2 有助于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人”的问题的解决 | 第72-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