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9-11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0.2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0.3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第1章 区域概况 | 第11-17页 |
1.1 自然环境 | 第11-16页 |
1.1.1 地理位置 | 第11页 |
1.1.2 地形地貌 | 第11-13页 |
1.1.3 河流水系 | 第13-15页 |
1.1.4 水文气象 | 第15页 |
1.1.5 土壤状况 | 第15页 |
1.1.6 区域地质 | 第15-16页 |
1.2 社会经济 | 第16-17页 |
第2章 水资源与水生态系统状况 | 第17-24页 |
2.1 水资源状况 | 第17-18页 |
2.1.1 水资源量与可利用量 | 第17-18页 |
2.1.2 出入境水资源量与可利用量 | 第18页 |
2.2 水生态状况 | 第18-20页 |
2.2.1 水土流失状况 | 第18-19页 |
2.2.2 水质状况 | 第19页 |
2.2.3 植被覆盖状况 | 第19页 |
2.2.4 湿地生物状况 | 第19-20页 |
2.3 功能区划 | 第20-24页 |
2.3.1 水功能区划 | 第20-21页 |
2.3.2 生态功能区划 | 第21-24页 |
第3章 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 | 第24-43页 |
3.1 现状评估 | 第24-36页 |
3.1.1 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 第24-28页 |
3.1.2 防洪排涝体系建设评价 | 第28-30页 |
3.1.3 水资源配置评价 | 第30-31页 |
3.1.4 水资源管理评价 | 第31页 |
3.1.5 水生态环境保护评价 | 第31-35页 |
3.1.6 水文化和水景观评价 | 第35-36页 |
3.2 问题分析 | 第36-40页 |
3.2.1 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 第36-37页 |
3.2.2 防洪排涝体系问题 | 第37-38页 |
3.2.3 水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38页 |
3.2.4 水资源管理问题 | 第38页 |
3.2.5 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 第38-39页 |
3.2.6 水文化与水景观问题 | 第39-40页 |
3.3 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 第40-43页 |
3.3.1 迫切性 | 第40-41页 |
3.3.2 可行性 | 第41-43页 |
第4章 目标与任务 | 第43-57页 |
4.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第43-44页 |
4.1.1 指导思想 | 第43页 |
4.1.2 基本原则 | 第43-44页 |
4.2 范围与试点期 | 第44-45页 |
4.3 工作目标 | 第45-51页 |
4.3.1 总体工作目标 | 第45-46页 |
4.3.2 试点期目标 | 第46-51页 |
4.4 总体布局 | 第51-52页 |
4.5 主要任务 | 第52-54页 |
4.5.1 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体系 | 第52页 |
4.5.2 建立合理水资源配置和保护格局 | 第52页 |
4.5.3 完善防洪排涝规划 | 第52页 |
4.5.4 系统性的水生态保护与恢复 | 第52-53页 |
4.5.5 区域水环境整治 | 第53页 |
4.5.6 水文化与水景观建设 | 第53-54页 |
4.6 编制依据 | 第54-57页 |
4.6.1 法律法规 | 第54页 |
4.6.2 政策性文件 | 第54-55页 |
4.6.3 相关规范与标准 | 第55页 |
4.6.4 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 | 第55-57页 |
第5章 主要实施内容 | 第57-88页 |
5.1 水资源管理 | 第57-61页 |
5.1.1 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区域用水总量 | 第57页 |
5.1.2 落实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 第57-58页 |
5.1.3 落实水污染防治,加强水土保持建设 | 第58-59页 |
5.1.4 建设水资源监控体系,提高水资源监控能力 | 第59-60页 |
5.1.5 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 第60-61页 |
5.2 水资源配置 | 第61-63页 |
5.2.1 引淮济颍工程 | 第61页 |
5.2.2 颍上县地表水厂工程 | 第61页 |
5.2.3 颍上县第三湖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 第61-62页 |
5.2.4 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 | 第62页 |
5.2.5 雨水利用工程 | 第62-63页 |
5.2.6 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 第63页 |
5.3 水安全保障 | 第63-75页 |
5.3.1 防洪治涝标准 | 第63-64页 |
5.3.2 防洪排涝工程工程措施 | 第64-73页 |
5.3.3 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 | 第73-75页 |
5.4 水生态修复 | 第75-79页 |
5.4.1 治理思路 | 第75页 |
5.4.2 沿河生态缓冲带工程 | 第75-77页 |
5.4.3 人工湿地工程 | 第77-78页 |
5.4.4 重点工程 | 第78-79页 |
5.5 水环境整治 | 第79-83页 |
5.5.1 治理思路 | 第79-80页 |
5.5.2 污水集中处理 | 第80-81页 |
5.5.3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 第81页 |
5.5.4 水面保洁 | 第81页 |
5.5.5 工业污染治理 | 第81-82页 |
5.5.6 颍上内河改造工程 | 第82页 |
5.5.7 城市绿化工程 | 第82-83页 |
5.5.8 沟塘整治工程 | 第83页 |
5.6 水文化与水景观 | 第83-88页 |
5.6.1 水文化建设 | 第83-85页 |
5.6.2 水景观打造 | 第85-86页 |
5.6.3 重点工程:水利风景区建设 | 第86-88页 |
第6章 实施组织与效益分析 | 第88-95页 |
6.1 投资估算 | 第88页 |
6.2 实施计划 | 第88-93页 |
6.3 效益分析 | 第93-95页 |
6.3.1 预期效益分析 | 第93页 |
6.3.2 社会效益 | 第93页 |
6.3.3 经济效益 | 第93-94页 |
6.3.4 生态效益 | 第94-95页 |
第7章 保障措施 | 第95-98页 |
7.1 组织保障 | 第95页 |
7.2 机制保障 | 第95页 |
7.3 法制保障 | 第95-96页 |
7.4 资金保障 | 第96页 |
7.5 科技保障 | 第96页 |
7.6 宣传保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