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 双组分系统研究进展 | 第11-33页 |
| 1 双组分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12-15页 |
| ·感受器激酶(Sensor kinase,HPKs) | 第13-14页 |
| ·包含组氨酸基团的磷酸转移蛋白(HPt) | 第14-15页 |
| ·应答调节器(RRs) | 第15页 |
| 2 不同生物的双组分系统 | 第15-26页 |
| ·细菌的双组分系统 | 第15-19页 |
| ·真菌的双组分系统 | 第19-22页 |
| ·植物的双组分信号系统 | 第22-26页 |
| 3 双组分系统的多样性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3页 |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3-78页 |
| 第一章 双组分系统基因MoSLNl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与致病过程中的的功能研究 | 第34-6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2页 |
| ·供试菌株与培养条件 | 第36-37页 |
| ·稻瘟病菌DNA、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37页 |
| ·MoSln1的蛋白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37页 |
| ·MoSLN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37-38页 |
| ·突变体的致病性测定 | 第38-39页 |
| ·附着胞膨压测定及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39-40页 |
| ·突变体的生长速率测定 | 第40页 |
| ·细胞壁完整性分析 | 第40-41页 |
| ·突变体活性氧检测及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41页 |
| ·突变体胞外漆酶活性 | 第41-42页 |
| ·突变体影响胞外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4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5页 |
| ·MoSLN1的蛋白结构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42-43页 |
| ·敲除突变体的获得及互补验证 | 第43-45页 |
| ·MoSLN1敲除突变体致病性丧失 | 第45-46页 |
| ·突变体附着胞不能形成膨压 | 第46-48页 |
| ·突变体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率下降 | 第48-49页 |
| ·突变体对外界胁迫表现敏感 | 第49-50页 |
| ·MoSLN1与细胞壁完整性相关 | 第50-52页 |
| ·突变体活性氧含量降低 | 第52-53页 |
| ·突变体漆酶活性降低 | 第53-54页 |
| ·变体胞外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 | 第54-55页 |
| 3 讨论 | 第55-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第二章 双组分系统基因MoSKN7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与致病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 第64-7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 ·供试菌株与培养条件 | 第65-66页 |
| ·稻瘟病菌DNA、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66页 |
| ·MoSkn7的蛋白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66页 |
| ·MoSKN7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66-67页 |
| ·生长速率测定及菌落形态观察 | 第67页 |
| ·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态观察 | 第67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67页 |
| ·过氧化氢敏感性测定 | 第67-6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2页 |
| ·MoSkn7的蛋白结构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68-69页 |
| ·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69-70页 |
| ·突变体菌落形态观察 | 第70页 |
| ·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率统计 | 第70-71页 |
| ·MoSKN7不参与调控稻瘟病菌致病力 | 第71页 |
| ·突变体对过氧化氢敏感 | 第71-72页 |
| 3 讨论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附录1 | 第78-80页 |
| 附录2 | 第80-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