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 第14-16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园艺类博览园的发展研究 | 第16-34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产生和发展 | 第16-19页 |
·园艺类博览园是农业会展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 第16-17页 |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园艺类博览园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会展旅游业为园艺类博览园的后期营销创造了条件 | 第18-19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概念和特征 | 第19-22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定义 | 第19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性质 | 第19页 |
·和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9-21页 |
·与"博览会公园"的异同 | 第19-20页 |
·与"Theme Park"的异同 | 第20页 |
·与"农林作物主题文化园"的异同 | 第20-21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特征 | 第21-22页 |
·有明确的建设范围和园定的场地 | 第21页 |
·园区建设的多次性和周期性 | 第21页 |
·园区景观多样性 | 第21-22页 |
·园区功能多样化 | 第22页 |
·生产、销售一体化 | 第22页 |
·园区管理企业化 | 第22页 |
·发展园艺类博览园的意义和作用 | 第22-25页 |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 第22-24页 |
·对区域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 | 第22-23页 |
·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23-24页 |
·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 第24页 |
·对区域建设发展的意义 | 第24页 |
·对区域文化发展的意义 | 第24-25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功能和分类 | 第25-28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功能 | 第25-26页 |
·园艺类博览园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示范的场所 | 第25页 |
·园艺类博览园是休闲观光的场所 | 第25页 |
·园艺类博览园是娱乐购物的场所 | 第25-26页 |
·园艺类博览园具有农业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功能 | 第26页 |
·园艺类博览园具有生态示范和环境保护功能 | 第26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分类 | 第26-28页 |
·根据投资主体分类 | 第26-27页 |
·根据展览主题分类 | 第27页 |
·根据资源依托分类 | 第27-28页 |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8-34页 |
·国内外园艺类博览园发展研究 | 第28-30页 |
·国内外园艺类博览园的发展 | 第28-29页 |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国内外农业主题公园的发展研究 | 第30-34页 |
·国内外主题公园的发展 | 第30-32页 |
·农业主题公园规划理论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理论研究 | 第34-50页 |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设计的理论支撑 | 第34-40页 |
·景观美学原理 | 第34-35页 |
·同林学理论 | 第35页 |
·心理学理论 | 第35-37页 |
·环境行为心理学 | 第35-37页 |
·旅游心理学 | 第37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7-38页 |
·农业区位理论 | 第38页 |
·生态旅游理论 | 第38-39页 |
·可持续的景观设计理论 | 第39-40页 |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的原则 | 第40-42页 |
·主题与园区规划相结合原则 | 第41页 |
·博览性与展示性原则 | 第41页 |
·文化汇聚性原则 | 第41-42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42页 |
·特色性原则 | 第42页 |
·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 第42页 |
·园艺类博览园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2-44页 |
·政策导向 | 第43页 |
·区域发展现状 | 第43页 |
·农业发展基础 | 第43页 |
·交通条件和周边配套设施 | 第43页 |
·旅游发展基础和客源条件 | 第43页 |
·后期发展规划和区域总体规划 | 第43-44页 |
·园艺类博览园主要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 | 第44-46页 |
·园艺类博览园主要功能分区 | 第44页 |
·园艺类博览园空间布局 | 第44-46页 |
·主轴线布局 | 第44-45页 |
·依山体布局 | 第45页 |
·滨水布局 | 第45-46页 |
·园艺类博览园景观资源、形态和特征 | 第46-48页 |
·园艺类博览园景观资源 | 第46-47页 |
·园艺类博览园景观的形态 | 第47页 |
·园艺类博览园景观的特征 | 第47-48页 |
·集中性和微缩性 | 第47-48页 |
·季节性和地域性 | 第48页 |
·观赏性与参与性兼具 | 第48页 |
·娱乐和教育融为一体 | 第48页 |
·园艺类博览园经营管理规划分析 | 第48-50页 |
·园艺类博览园盈利点分析 | 第48-49页 |
·票务收入 | 第48页 |
·农业产业收入 | 第48页 |
·服务设施收入 | 第48-49页 |
·衍生商品销售收入 | 第49页 |
·场地租赁收入 | 第49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营销原则 | 第49-50页 |
·持续创新原则 | 第49页 |
·体验式营销原则 | 第49页 |
·强化品牌经营策略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园艺类博览园案例调研与综合评价 | 第50-96页 |
·园艺类博览园研究案例概述 | 第50-74页 |
·沈阳世界园艺博览园 | 第50-55页 |
·济南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 | 第55-62页 |
·泰州江苏省园艺博览园 | 第62-70页 |
·无锡现代园艺类博览园 | 第70-74页 |
·园艺类博览园综合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74-96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74-77页 |
·层次分析法的定义 | 第74页 |
·模糊数学的概念 | 第74-75页 |
·层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骤 | 第75-77页 |
·园艺类博览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7-93页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77页 |
·评价体系的确立 | 第77-82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2-87页 |
·指标权重的分析 | 第87-88页 |
·综合模型的建立 | 第88-93页 |
·园艺类博览园研究案例的评价结果分析 | 第93-96页 |
第五章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的优化模式与实证应用 | 第96-116页 |
·园艺类博览园规划的优化模式 | 第96-101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主题策划 | 第96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生态设计 | 第96-98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空间规划 | 第98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环境营造和景观设计 | 第98-101页 |
·地形地貌 | 第99页 |
·建筑 | 第99页 |
·小品 | 第99-100页 |
·植物 | 第100-101页 |
·园艺类博览园的营销 | 第101页 |
·优化模式的实证应用——连云港岗埠现代花木产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 | 第101-116页 |
·基础资料分析 | 第101-104页 |
·区位条件 | 第102-103页 |
·产业基础 | 第103-104页 |
·发展现状分析 | 第104页 |
·园区主题构思与发展定位 | 第104-106页 |
·总体构思 | 第104-105页 |
·发展定位 | 第105-106页 |
·空间规划和项目安排 | 第106-111页 |
·核心区规划建设项目 | 第106-110页 |
·辐射区建设项目 | 第110-111页 |
·基础设施规划 | 第111-112页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111页 |
·水利水系规划 | 第111-112页 |
·生态绿化规划 | 第112页 |
·环境营造和景观设计 | 第112-113页 |
·地形地貌 | 第112-113页 |
·植物景观 | 第113页 |
·建筑小品 | 第113页 |
·园区运营管理 | 第113-116页 |
·园区经营渠道策划 | 第114-115页 |
·旅游活动方案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16-118页 |
·主要结论 | 第116页 |
·创新点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图片来源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