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设备监造监管发展 | 第12-14页 |
1.2.2 国内设备监造监管发展 | 第14页 |
1.3 主要研究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第2章 电力设备监造监管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2.1 电力设备监造监管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第16-17页 |
2.2 电力设备监造监管的地位 | 第17-18页 |
2.3 电力设备监造监管各方职责和义务 | 第18-20页 |
2.4 电力设备监造监管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5 W、H、S关键点控制 | 第21-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A研究院电力设备监造监管建设现状分析 | 第23-39页 |
3.1 A研究院的现状及组织机构 | 第23-27页 |
3.1.1 A研究院的现状 | 第23-24页 |
3.1.2 A研究院设备监造组织机构及职责 | 第24-27页 |
3.2 A研究院电力设备监造监管分级管理制度 | 第27-29页 |
3.2.1 分级管理制度的提出 | 第27页 |
3.2.2 监造活动分级细则 | 第27-29页 |
3.2.3 各监造级别设备的监造方式 | 第29页 |
3.3 A研究院电力设备监造监管人员巡视检查管理制度 | 第29-31页 |
3.4 A研究院电力设备监造监管现场工作 | 第31-35页 |
3.5 电力设备监造监管进度管理措施 | 第35-37页 |
3.5.1 进度管理措施 | 第35-36页 |
3.5.2 A研究院监造监管安全管理措施 | 第36-37页 |
3.6 A研究院电力设备监造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3.6.1 监造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37页 |
3.6.2 监理队伍专业化与规范化不足 | 第37页 |
3.6.3 驻厂监造监管工作质量把关不严 | 第37-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A研究院监造监管体系设计方案 | 第39-48页 |
4.1 监造监管合同的签订 | 第39-40页 |
4.2 电力设备监造监管工作准备 | 第40-42页 |
4.3 建立监造监管体系保障措施 | 第42-44页 |
4.3.1 电力设备监造监管保障体系必要性 | 第42-43页 |
4.3.2 电力设备监造监管保障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3-44页 |
4.4 电力设备监造监管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 第44-47页 |
4.4.1 电力设备监造监管过程保障体系 | 第44-45页 |
4.4.2 电力设备监造监管组织协调保障体系的建立 | 第45-46页 |
4.4.3 电力设备监造监管信息管理保障体系的建立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A研究院监造监管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第48-54页 |
5.1 A研究院电力设备监造监管体系保障措施 | 第48-50页 |
5.1.1 健全电力设备监造监管网络 | 第48页 |
5.1.2 设置相对完善的组织机构 | 第48-49页 |
5.1.3 监理人员的培训 | 第49-50页 |
5.1.4 配套适合的技术装备 | 第50页 |
5.2 完善相关制度 | 第50-53页 |
5.2.1 实施设计审查制度 | 第51页 |
5.2.2 实施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 第51-52页 |
5.2.3 制定系统的技术文件 | 第52-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附录 1:质量计划格式 | 第59页 |
附录 2:质量计划审查意见单 | 第59-60页 |
附录 3:设备质量计划变更申请单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