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拥塞暴露机制的研究分析及conex机制的实现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课题背景第11页
    1.2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第11-12页
    1.3 论文主要工作第12-14页
        1.3.1 现有拥塞暴露机制的分析第12-13页
        1.3.2 无线接入网、回程网和核心网拥塞暴露第13页
        1.3.3 隧道场景下的拥塞暴露第13页
        1.3.4 拥塞暴露的设计与仿真第13-14页
    1.4 论文结构第14-15页
第二章 拥塞暴露机制研究现状第15-55页
    2.1 标准化研究现状第15-20页
        2.1.1 IETF ConEx工作组第15-16页
        2.1.2 IETF Tsvwg工作组第16-18页
        2.1.3 3GPP中有关的文档第18-20页
    2.2 现有技术分析第20-54页
        2.2.1 ECN机制第20-26页
            2.2.1.1 简介第20页
            2.2.1.2 主动队列管理第20-21页
            2.2.1.3 对IP层所做的修改第21-22页
            2.2.1.4 对TCP层所做的修改第22-23页
            2.2.1.5 基本过程第23-26页
        2.2.2 Re-ECN机制第26-33页
            2.2.2.1 Re-ECN机制框架概述第26-27页
            2.2.2.2 IP层对Re-ECN协议的支持第27-28页
            2.2.2.3 TCP层对Re-ECN协议的支持第28-30页
            2.2.2.4 Re-ECN基本过程分析第30-33页
        2.2.3 conex机制第33-54页
            2.2.3.1 conex介绍第33-34页
            2.2.3.2 部件介绍第34-38页
            2.2.3.3 对IPv6的修改第38-40页
            2.2.3.4 对TCP的修改第40-46页
            2.2.3.5 精确的ECN反馈第46-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无线接入网、回程网和核心网拥塞暴露方案设计第55-67页
    3.1 背景介绍第55-56页
    3.2 相关技术原理和思想第56-58页
        3.2.1 IP-in-IP隧道中ECN机制的使用规范第56-57页
            3.2.1.1 RFC 3168中的规范第56页
            3.2.1.2 RFC 6040中更新的规范第56-57页
        3.2.2 GTP协议概述第57-58页
    3.3 避免端到端路径上的ECN拥塞信息丢失第58-59页
    3.4 回程网拥塞暴露第59-61页
    3.5 回程网和核心网拥塞暴露第61-62页
    3.6 无线接入网拥塞暴露第62页
    3.7 统一方案设计第62-66页
        3.7.1 GTP-U隧道入口封装和出口解封行为第62页
        3.7.2 拥塞信息指示扩展头第62-63页
        3.7.3 无线部分的拥塞指示扩展头第63页
        3.7.4 GTP-U隧道内部拥塞指示扩展头第63页
        3.7.5 通告拥塞信息消息和拥塞信息扩展头第63-65页
        3.7.6 过程描述第65-66页
    3.8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隧道场景下的拥塞暴露研究第67-74页
    4.1 方案简介第67页
    4.2 问题描述第67-68页
    4.3 基本模型第68-70页
    4.4 基于基本模型的应用样例第70-72页
        4.4.1 VPN场景第70-71页
        4.4.2 移动场景第71页
        4.4.3 IPv6 over IPv4场景第71-72页
    4.5 一般处理过程第72页
    4.6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第72-73页
    4.7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拥塞暴露机制的设计与仿真第74-86页
    5.1 Re-ECN机制需求分析第74-78页
        5.1.1 Re-ECN机制接收方的需求分析第74-76页
        5.1.2 Re-ECN机制发送方的需求分析第76-78页
    5.2 Re-ECN机制的详细设计第78-85页
        5.2.1 实验与开发环境第78页
        5.2.2 Exata下ECN机制的调用过程第78-79页
        5.2.3 Re-ECN机制变量定义第79-82页
            5.2.3.1 TCP层变量定义第79-80页
            5.2.3.2 IP层变量定义第80-82页
        5.2.4 Re-ECN机制实现第82-85页
            5.2.4.1 TCP层的实现第82-84页
            5.2.4.2 IP层的实现第84-85页
    5.3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功能测试第86-97页
    6.1 测试场景设计与搭建第86-89页
    6.2 功能测试第89-96页
        6.2.1 RECN模式第89-92页
            6.2.1.1 配置第89页
            6.2.1.2 预期结果第89页
            6.2.1.3 测试结果第89-92页
            6.2.1.4 结果分析第92页
        6.2.2 RECN-Co模式第92-95页
            6.2.2.1 配置第92页
            6.2.2.2 预期结果第92-93页
            6.2.2.3 测试结果第93-94页
            6.2.2.4 结果分析第94-95页
        6.2.3 Not-ECT模式第95-96页
            6.2.3.1 配置第95页
            6.2.3.2 预期结果第95页
            6.2.3.3 测试结果第95-96页
            6.2.3.4 结果分析第96页
    6.3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97-100页
    7.1 全文总结第97页
    7.2 不足及下一步需改进完善的工作第97-98页
    7.3 研究生期间的工作第98-100页
        7.3.1 发表学术论文第98-99页
        7.3.2 参与项目第99页
        7.3.3 提交文档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附录一 缩略语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轻量级IP的研究及实现
下一篇:基于增强现实的实时公交查询系统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