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发电机组甩负荷转速飞升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机组甩负荷试验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2章 甩负荷原理及试验方法 | 第14-21页 |
| ·常规法甩负荷 | 第14-18页 |
| ·常规法甩负荷原理 | 第14-15页 |
| ·计算公式及分析 | 第15-16页 |
| ·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 ·国产典型机组动态参数 | 第17-18页 |
| ·测功法甩负荷 | 第18-19页 |
| ·测功法甩负荷原理 | 第18页 |
| ·计算公式及分析 | 第18-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9页 |
| ·两种方法的比较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甩负荷数学模型及超速保护装置 | 第21-28页 |
| ·再热机组汽轮机及其甩负荷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 ·汽轮机保护装置及超速保护系统 | 第22-27页 |
| ·汽轮机保护系统 | 第22-23页 |
| ·OPC 的控制流程及作用 | 第23-24页 |
| ·OPC 系统模块分析 | 第24-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4章 常规法甩负荷的两种计算方法 | 第28-38页 |
| ·静态预测法 | 第28-31页 |
| ·计算依据 | 第28-29页 |
| ·调节阀静态试验 | 第29-30页 |
| ·阀门当量关闭时间T 的确定 | 第30-31页 |
| ·动态分析法 | 第31-36页 |
| ·计算依据 | 第31页 |
| ·估算公式 | 第31-33页 |
| ·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33-36页 |
| ·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5章 转速飞升计算与VB 编程 | 第38-59页 |
| ·甩负荷机组与试验录波曲线 | 第38-47页 |
| ·国产600MW 亚临界机组(上海汽轮机厂) | 第38-39页 |
| ·国产600MW 亚临界机组(哈尔滨汽轮机厂) | 第39-41页 |
| ·进口600MW 亚临界机组(ALSTOM) | 第41-43页 |
| ·国产300MW 亚临界机组(东方汽轮机厂) | 第43-45页 |
| ·国产300MW 亚临界机组(上海汽轮机厂) | 第45-47页 |
| ·转速飞升计算 | 第47-51页 |
| ·静态预测 | 第47-49页 |
| ·动态分析 | 第49-51页 |
| ·结果分析 | 第51页 |
| ·VB 编制程序 | 第51-55页 |
| ·转速飞升静态预测 | 第52-53页 |
| ·转速飞升动态分析 | 第53-54页 |
| ·文件库 | 第54-55页 |
| ·甩负荷现场试验控制方法与逻辑优化 | 第55-58页 |
| ·试验前的准备 | 第55-56页 |
| ·甩负荷试验过程分析与控制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页 |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详细摘要 | 第66-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