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

天津地区奶牛乳腺炎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8页
    1.1 立体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奶牛乳腺炎的概念第11页
    1.3 奶牛乳腺炎的危害第11-12页
        1.3.1 对奶业的危害第11-12页
        1.3.2 公共卫生意义第12页
    1.4 奶牛乳腺炎的流行现状第12-14页
        1.4.1 国外奶牛乳腺炎的流行现状第12-13页
        1.4.2 国内奶牛乳腺炎的流行现状第13-14页
    1.5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第14-16页
        1.5.1 非特异性因素第15页
        1.5.2 特异性因素第15-16页
    1.6 奶牛乳腺炎发病机理第16-17页
    1.7 奶牛乳腺炎诊断第17-19页
        1.7.1 临床型奶牛乳腺炎诊断第17页
        1.7.2 隐性乳腺炎诊断第17-18页
        1.7.3 病原学检查第18-19页
    1.8 国内外对于奶牛乳腺炎防治现状第19-24页
        1.8.1 疫苗免疫第19-20页
        1.8.2 生物疗法第20-22页
        1.8.3 中药疗法第22-23页
        1.8.4 抗生素治疗第23-24页
    1.9 耐药性问题第24-26页
        1.9.1 耐药性的发生机制第24-25页
        1.9.2 耐药的基因机理第25页
        1.9.3 我国奶牛乳腺炎耐药情况第25-26页
    1.10 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实验研究第28-50页
    2.1 天津地区奶牛乳腺炎流行病学调查第28-36页
        2.1.1 材料与方法第28-29页
        2.1.2 结果第29-35页
        2.1.3 讨论第35-36页
    2.2 天津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学调查第36-42页
        2.2.1 培养基和试剂第36页
        2.2.2 方法第36-39页
        2.2.3 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细菌分离结果第39-40页
        2.2.4 讨论第40-42页
    2.3 天津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耐药性调查第42-50页
        2.3.1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2.3.2 结果第43-48页
        2.3.3 讨论第48-50页
第三章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8页
致谢第58-59页
作者简历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浙江、湖南稻飞虱天敌调查及原色特征图片采集
下一篇:秸秆还田对棕壤理化性质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