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构建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7-25页 |
1.2.1 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2 产业转型模式的研究 | 第18-20页 |
1.2.3 产业转型评价的研究 | 第20-21页 |
1.2.4 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 | 第21-24页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4-25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2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29-44页 |
2.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征与发展困境 | 第29-32页 |
2.1.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 第29-31页 |
2.1.2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 | 第31-32页 |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规律分析 | 第32-36页 |
2.2.1 产业的构成系统 | 第32-34页 |
2.2.2 产业的结构特征 | 第34-35页 |
2.2.3 产业生命周期规律 | 第35页 |
2.2.4 产业收益递减规律 | 第35-36页 |
2.2.5 产业衰亡不可逆转规律 | 第36页 |
2.3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分析模型 | 第36-42页 |
2.3.1 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 | 第36-38页 |
2.3.2 产业转型的实现过程 | 第38-41页 |
2.3.3 理论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的构建与评价 | 第44-59页 |
3.1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 第44-45页 |
3.1.1 产业转型能力的内涵 | 第44页 |
3.1.2 产业转型能力的特征 | 第44-45页 |
3.2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系统的构建 | 第45-51页 |
3.2.1 旧产业延伸发展能力 | 第46-47页 |
3.2.2 新产业发展支持能力 | 第47-48页 |
3.2.3 系统协调与整合能力 | 第48-49页 |
3.2.4 环境保护与优化能力 | 第49-50页 |
3.2.5 区域发展基础能力 | 第50页 |
3.2.6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 第50-51页 |
3.3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的评价 | 第51-57页 |
3.3.1 产业转型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51-54页 |
3.3.2 产业转型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54-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接替主导产业选择 | 第59-81页 |
4.1 基于产业发展潜力的接替主导产业选择 | 第59-65页 |
4.1.1 产业发展潜力的衡量指标及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4.1.2 各行业产业发展潜力测算与分析 | 第60-65页 |
4.2 基于产业影响力的接替主导产业选择 | 第65-70页 |
4.2.1 产业影响力衡量指标及计算方法 | 第65-67页 |
4.2.2 各行业产业影响力的测算与分析 | 第67-70页 |
4.3 基于比较优势的接替主导产业选择 | 第70-76页 |
4.3.1 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及计算方法 | 第70-71页 |
4.3.2 各行业的比较优势测算与分析 | 第71-76页 |
4.4 基于低碳视角的接替主导产业选择 | 第76-80页 |
4.4.1 低碳的衡量指标及计算方法 | 第76页 |
4.4.2 各行业的“低碳”程度分析 | 第76-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政策保障体系 | 第81-89页 |
5.1 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 第81-84页 |
5.1.1 产权制度保障 | 第81-82页 |
5.1.2 企业制度保障 | 第82页 |
5.1.3 产业技术政策保障 | 第82-83页 |
5.1.4 财税及投融资政策保障 | 第83-84页 |
5.2 旧产业退出援助政策保障 | 第84-86页 |
5.2.1 资源开发补偿政策与衰退产业援助政策 | 第84-85页 |
5.2.2 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保障 | 第85-86页 |
5.3 产业转型的其他政策保障 | 第86-87页 |
5.3.1 产业转型机构专门化 | 第86页 |
5.3.2 产业转型硬环境保障 | 第86-87页 |
5.3.3 产业转型软环境保障 | 第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6章 七台河市产业转型的实证研究 | 第89-110页 |
6.1 七台河市产业发展轨迹 | 第89-93页 |
6.1.1 总体发展轨迹 | 第89-91页 |
6.1.2 第一产业 | 第91页 |
6.1.3 第三产业 | 第91-92页 |
6.1.4 第二产业 | 第92-93页 |
6.2 七台河市产业转型能力的评价 | 第93-100页 |
6.2.1 产业转型能力相关数据的收集 | 第93-94页 |
6.2.2 产业转型能力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94-100页 |
6.3 七台河市主导产业选择 | 第100-106页 |
6.3.1 备选集的建立 | 第100-102页 |
6.3.2 基于技术创新的耦合度模型构建 | 第102-104页 |
6.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04-105页 |
6.3.4 七台河市主导产业的分类与选择 | 第105-106页 |
6.4 七台河市产业转型的政策保障措施 | 第106-10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个人简历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