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chfuzz模糊测试平台的研究与改进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1 模糊测试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 1.2.2 模糊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模糊测试 | 第13-21页 |
| 2.1 软件测试基础 | 第13-16页 |
| 2.1.1 软件测试分类 | 第13-14页 |
| 2.1.2 测试用例介绍 | 第14-16页 |
| 2.2 模糊测试 | 第16-21页 |
| 2.2.1 模糊测试架构 | 第17-18页 |
| 2.2.2 模糊测试数据产生原理 | 第18-19页 |
| 2.2.3 模糊测试的流程 | 第19页 |
| 2.2.4 基于网络协议的模糊测试 | 第19-20页 |
| 2.2.5 测试平台的发展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协议状态机建模平台 | 第21-39页 |
| 3.1 Peachfuzz研究 | 第21-31页 |
| 3.1.1 PitFile概述 | 第21-28页 |
| 3.1.2 Peachfuzz使用示例 | 第28-31页 |
| 3.2 方法介绍 | 第31-35页 |
| 3.2.1 方法概述 | 第31-32页 |
| 3.2.2 方法具体步骤 | 第32-35页 |
| 3.3 方法限定条件 | 第35-36页 |
| 3.4 具体实现方式和用例 | 第36-38页 |
| 3.5 本章总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变体样本功能扩展平台 | 第39-53页 |
| 4.1 变体样本概述 | 第39-40页 |
| 4.2 变体样本在Peachfuzz中的使用 | 第40-42页 |
| 4.2.1 变体样本 | 第40-41页 |
| 4.2.2 变体策略 | 第41-42页 |
| 4.2.3 变体样本使用示例 | 第42页 |
| 4.3 Peachfuzz源码分析 | 第42-45页 |
| 4.4 手工添加自定义的变体样本 | 第45-49页 |
| 4.4.1 方法描述 | 第45-47页 |
| 4.4.2 操作步骤 | 第47-49页 |
| 4.5 手动修改测试用例的抽样选取比例 | 第49-50页 |
| 4.6 变体样本功能扩展平台 | 第50-51页 |
| 4.6.1 自定义变体样本 | 第50-51页 |
| 4.6.2 设置抽样比例 | 第51页 |
| 4.7 本章总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53-55页 |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53-54页 |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 第61页 |
| 学术论文 | 第61页 |
| 专利发明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