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生产论文--碳水化合物、糖论文

普鲁兰多糖生物合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写符号说明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微生物胞外多糖第12页
    1.2 普鲁兰多糖的历史概述第12-13页
    1.3 普鲁兰多糖的简介第13-17页
        1.3.1 普鲁兰多糖结购第13-15页
        1.3.2 普鲁兰多糖的性质第15页
        1.3.3 普鲁兰多糖分子量第15-16页
        1.3.4 普鲁兰多糖的应用第16-17页
    1.4 普鲁兰多糖生产菌株第17-19页
        1.4.1 出芽短梗霉简介第17-18页
        1.4.2 出芽短梗霉形态学第18-19页
        1.4.3 出芽短梗霉黑色素第19页
    1.5 普鲁兰多糖的合成机理第19-20页
    1.6 普鲁兰多糖发酵影响因素第20-22页
        1.6.1 碳源第20-21页
        1.6.2 氮源第21页
        1.6.3 pH第21页
        1.6.4 温度第21-22页
        1.6.5 供氧第22页
    1.7 普鲁兰多糖的发酵模式和生物反应器设计第22-23页
        1.7.1 分批发酵第22页
        1.7.2 流加培养发酵第22页
        1.7.3 连续培养发酵第22-23页
        1.7.4 固定化培养和生物膜系统第23页
        1.7.5 生物反应器设计第23页
    1.8 普鲁兰多糖发酵生产数学模型第23-24页
    1.9 普鲁兰多糖发酵生产的下游技术第24页
    1.10 本课题立题背景和意义第24-25页
    1.11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普鲁兰多糖生物合成糖代谢途径探讨第26-37页
    2.1 前言第26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26-27页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6页
        2.2.2 实验仪器第26-27页
    2.3 实验方法第27-29页
        2.3.1 培养基配方第27页
        2.3.2 培养方法第27-28页
        2.3.3 普鲁兰多糖的分离与纯化第28页
        2.3.4 无细胞提取液的制备第28页
        2.3.5 酶活的测定第28-29页
        2.3.6 发酵液残糖的高效液相测定第2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9-36页
        2.4.1 不同碳源对出芽短梗霉发酵产普鲁兰多糖的影响第29-31页
        2.4.2 蔗糖作为碳源对发酵液残糖的影响第31-32页
        2.4.3 不同碳源对出芽短梗霉β-呋喃果糖苷酶酶活的影响第32-33页
        2.4.4 出芽短梗霉的中心代谢途径研究第33-34页
        2.4.5 碘乙酸对出芽短梗霉中心代谢途径的影响第34-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氮源对出芽短梗霉代谢调控的蛋白质组分析第37-47页
    3.1 前言第37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37-38页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7页
        3.2.2 实验仪器第37-38页
    3.3 实验方法第38-40页
        3.3.1 培养基配方第38页
        3.3.2 培养方法第38页
        3.3.3 普鲁兰多糖的分离与纯化第38页
        3.3.4 硫酸铵浓度的测定第38页
        3.3.5 二维凝胶电泳的蛋白质制备第38-39页
        3.3.6 二维凝胶电泳第39页
        3.3.7 二维凝胶染色第39页
        3.3.8 二维凝胶扫描和图像分析第39-40页
        3.3.9 胶内酶解第40页
        3.3.10 质谱分析第4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0-46页
        3.4.1 硫酸铵浓度对出芽短梗霉发酵产普鲁兰多糖的影响第40-42页
        3.4.2 蛋白质的鉴定第42-45页
        3.4.3 蛋白质组变化第45-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吐温80调控普鲁兰多糖合成的机理研究第47-58页
    4.1 前言第47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47-48页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7页
        4.2.2 实验仪器第47-48页
    4.3 实验方法第48-49页
        4.3.1 培养基配方第48页
        4.3.2 培养方法第48页
        4.3.3 普鲁兰多糖的分离与纯化第48页
        4.3.4 无细胞提取液的制备第48页
        4.3.5 酶活的测定第48-49页
        4.3.6 脂肪酸的分析第49页
        4.3.7 普鲁兰多糖分子量的测定第49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9-57页
        4.4.1 表面活性剂对出芽短梗霉菌体生长及产普鲁兰的影响第49-53页
        4.4.2 5L发酵罐中吐温80对普鲁兰多糖发酵的影响第53-54页
        4.4.3 吐温80对出芽短梗霉细胞脂肪酸结构的影响第54-55页
        4.4.4 吐温80对出芽短梗霉产葡萄糖糖基转移酶的影响第55页
        4.4.5 吐温80对出芽短梗霉产普鲁兰多糖分子量的影响第55-56页
        4.4.6 吐温80对出芽短梗霉发酵液pH和粘度的影响第56-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基于出芽短梗霉细胞生理代谢的发酵调控第58-66页
    5.1 前言第58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58-59页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8页
        5.2.2 实验仪器第58-59页
    5.3 实验方法第59-60页
        5.3.1 培养基配方第59页
        5.3.2 培养方法第59页
        5.3.3 普鲁兰多糖的分离与纯化第59页
        5.3.4 无细胞提取液的制备第59页
        5.3.5 胞内UDPG的测定第59页
        5.3.6 酶活的测定第59-60页
        5.3.7 发酵液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第60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0-65页
        5.4.1 普鲁兰多糖发酵过程中出芽短梗霉胞内CDPG的变化第60-61页
        5.4.2 不同核苷酸碱基对出芽短梗霉发酵产普鲁兰多糖的影响第61页
        5.4.3 不同浓度尿嘧啶对出芽短梗霉发酵产普鲁兰多糖的影响第61-62页
        5.4.4 尿嘧啶对尿嘧啶核苷磷酸化酶酶活的影响第62-63页
        5.4.5 出芽短梗霉发酵过程中氨基酸的代谢第63-64页
        5.4.6 氨基酸对出芽短梗霉发酵产普鲁兰多糖的影响第64-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控制温度和pH的两阶段优化普鲁兰多糖发酵第66-75页
    6.1 前言第66页
    6.2 材料与仪器第66页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66页
        6.2.2 实验仪器第66页
    6.3 实验方法第66-68页
        6.3.1 培养基配方第66页
        6.3.2 培养方法第66-67页
        6.3.3 普鲁兰多糖的分离与纯化第67页
        6.3.4 发酵液残糖的测定第67页
        6.3.6 发酵最终pH的测定第67页
        6.3.7 胞内pH的测定第67-68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68-74页
        6.4.1 恒温培养对出芽短梗霉发酵产普鲁兰多糖的影响第68-69页
        6.4.2 两阶段温度培养对出芽短梗霉发酵产普鲁兰多糖的影响第69-70页
        6.4.3 恒定pH对出芽梗霉发酵产普鲁兰多糖的影响第70-72页
        6.4.4 两阶段pH培养对出芽短梗霉发酵产普鲁兰多糖的影响第72-73页
        6.4.5 两阶段控制温度pH对出芽梗霉发酵产普鲁兰多糖的影响第73-74页
    6.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75-78页
    主要结论第75-77页
    展望第77-78页
论文创新点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93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上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ABA改善氧化应激和甲状腺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多采样率非线性系统估计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