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热学论文

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参数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1-22页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7-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第20-22页
        1.4.1 主要研究成果第20-21页
        1.4.2 创新点第21-22页
第2章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理论基础、内容以及评价体系第22-45页
    2.1 浅层地温能基本概念第22页
    2.2 浅层地温能资源特点第22-24页
    2.3 北京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赋存条件第24-31页
        2.3.1 地质构造对地温场的控制第24-25页
        2.3.2 平原区第四系(150m 以浅)地质结构特征第25-28页
        2.3.3 第四系空间结构及富水特征第28-29页
        2.3.4 地下水径流对地温场的影响第29-31页
    2.4 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31-41页
        2.4.1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方式第31-33页
        2.4.2 国内外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33-35页
        2.4.3 浅层地温能资源在国外的开发利用历程第35-37页
        2.4.4 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第37-40页
        2.4.5 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第40-41页
    2.5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第41-42页
        2.5.1 地埋管换热系统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第41-42页
        2.5.2 地下水换热系统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第42页
        2.5.3 地表水换热系统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第42页
    2.6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原理第42页
    2.7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第42-44页
        2.7.1 评价体系的构建第42-43页
        2.7.2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选取第43-44页
    2.8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地埋管换热系统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实例分析第45-74页
    3.1 地埋管换热系统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区概况第45-46页
    3.2 地埋管换热系统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参数获取第46-51页
        3.2.1 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第46页
        3.2.2 实施温度监测方案第46-51页
    3.3 地埋管换热系统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参数分析第51-72页
        3.3.1 水文地质参数分析第51-56页
        3.3.2 温度场影响研究第56-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4章 地下水换热系统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实例分析第74-87页
    4.1 地下水换热系统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区概况第74-75页
    4.2 地下水换热系统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参数获取第75-77页
        4.2.1 制定温度监测方案第75-76页
        4.2.2 选取水质分析指标第76-77页
    4.3 地下水换热系统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参数研究第77-86页
        4.3.1 抽灌井及观测井温度影响范围研究第77-79页
        4.3.2 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第79-86页
    4.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5章 地表水换热系统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参数研究第87-101页
    5.1 地表水换热系统排水温变影响分析第87-89页
        5.1.1 排水水温对受纳水体水质影响第87-88页
        5.1.2 温排水对水生生物影响第88-89页
        5.1.3 低温排水影响第89页
    5.2 地表水换热系统排水收纳河道水温分布研究第89-93页
        5.2.1 收纳河道水温分布计算条件第90页
        5.2.2 收纳河道水温分布计算分析第90-93页
    5.3 地表水输送过程温度变化特性研究第93-100页
        5.3.1 管路对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第93-97页
        5.3.2 管输介质温变特性第97-99页
        5.3.3 地表水热能管道输送温变模型第99-100页
    5.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101-105页
    6.1 结论第101-103页
    6.2 建议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个人简历第112-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依托型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安达市为例
下一篇:海洋双壳类文石矿物的碳氧同位素标型特征及古环境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