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故障自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1.2.1 故障自诊断技术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现场设备故障自诊断方案设计 | 第20-32页 |
2.1 现场设备故障源与故障特征分析 | 第20-21页 |
2.2 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现场设备故障自诊断方案 | 第21-29页 |
2.2.1 电源供电故障自诊断 | 第22-24页 |
2.2.2 GPS授时模块故障自诊断 | 第24-25页 |
2.2.3 网络故障自诊断 | 第25-26页 |
2.2.4 信号采样通道故障自诊断 | 第26-29页 |
2.3 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现场设备故障自诊断系统组成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现场设备故障自诊断硬件电路实现 | 第32-44页 |
3.1 管道泄漏监测系统远程终端(RTU)电路模块化设计 | 第32-39页 |
3.1.1 电源供电和电源管理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第33-34页 |
3.1.2 A/D转换芯片的重选型与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第34-35页 |
3.1.3 GPS授时模块设计 | 第35-36页 |
3.1.4 以太网接口设计 | 第36-37页 |
3.1.5 RS-232/RS-485串行通讯接口设计 | 第37-38页 |
3.1.6 USB 接口设计 | 第38-39页 |
3.2 STM32故障自诊断模块设计 | 第39-42页 |
3.2.1 故障监测与诊断电路设计 | 第39-40页 |
3.2.2 STM32模块与ARM之间的通讯接口设计 | 第40-41页 |
3.2.3 STM32模块控制继电器电路设计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现场设备故障自诊断软件实现 | 第44-60页 |
4.1 STM32故障白诊断模块程序设计 | 第44-50页 |
4.1.1 STM32模块的A/D采样与诊断程序设计 | 第44-46页 |
4.1.2 STM32模块的I/O管脚监测与诊断程序设计 | 第46-48页 |
4.1.3 STM32模块的RS-485通讯程序设计 | 第48-50页 |
4.2 ARM程序设计 | 第50-56页 |
4.2.1 ARM的通讯程序设计 | 第50-51页 |
4.2.2 ARM对GPS授时模块的监测、诊断程序设计 | 第51-52页 |
4.2.3 ARM对A/D采样电路自诊断程序设计 | 第52-53页 |
4.2.4 ARM驱动I/O发送方波信号程序设计 | 第53-54页 |
4.2.5 编译环境的搭建与AD7352BRUZ驱动程序的开发 | 第54-56页 |
4.3 监控机程序设计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现场设备故障自诊断功能验证 | 第60-74页 |
5.1 RTU电源供电故障自诊断功能验证 | 第60-64页 |
5.1.1 220V/50Hz的交流电供电情况 | 第60-63页 |
5.1.2 太阳能供电系统供电的情况 | 第63-64页 |
5.2 GPS授时模块故障自诊断功能验证 | 第64-65页 |
5.3 网络连接故障自诊断功能验证 | 第65-67页 |
5.4 信号采样通道故障自诊断功能验证 | 第67-72页 |
5.4.1 A/D采样模块故障自诊断功能验证 | 第67-68页 |
5.4.2 信号调理电路故障自诊断功能验证 | 第68-69页 |
5.4.3 信号安全栅故障自诊断 | 第69-70页 |
5.4.4 仪表输出故障自诊断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总结 | 第74-75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2-83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