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 1.1 断裂带处冷泉的概述 | 第10页 | 
| 1.1.1 断裂带的成因 | 第10页 | 
| 1.1.2 冷泉的形成原因 | 第10页 | 
| 1.2 地震的概述 | 第10-12页 | 
| 1.2.1 地震的危害 | 第10-11页 | 
| 1.2.2 地震前兆现象 | 第11页 | 
| 1.2.3 地震成因及其与地下流体的关系 | 第11页 | 
| 1.2.4 地震预测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1.3 微生物与地震的研究 | 第12-13页 | 
| 1.4 冷泉的研究意义及乌鲁木齐 10 号泉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5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概况 | 第14-15页 | 
| 1.5.1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 | 第14-15页 | 
| 1.5.2 生理学 BIOLOG 方法 | 第15页 | 
| 1.6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乌鲁木齐 10 号泉水中细菌群落对有感地震的响应 | 第18-26页 |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8-20页 | 
| 2.1.1 样品采集 | 第18-19页 | 
| 2.1.2 泉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测定 | 第19页 | 
| 2.1.3 R2A 培养基涂布平板菌落计数 | 第19页 | 
| 2.1.4 水体细菌功能多样性测定 | 第19页 | 
| 2.1.5 数据分析 | 第19-20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 2.2.1 菌落形态特征及菌落数量统计 | 第20页 | 
| 2.2.2 水体细菌群落碳源利用及化学敏感物质效应的 BIOLOG 分析 | 第20-24页 | 
| 2.2.3 不同时期细菌群落利用碳源的功能多样性分析 | 第24页 | 
| 2.2.4 细菌群落碳源利用与水文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24页 | 
| 2.3 讨论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BIOLOG 代谢指纹用于地震监测的初探 | 第26-36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3.1.1 样品采集 | 第26页 | 
| 3.1.2 泉水细菌群落代谢活性测定 | 第26页 | 
| 3.1.3 单孔平均颜色变化率(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 | 第26页 | 
| 3.1.4 样品筛选 | 第26-27页 | 
| 3.1.5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 3.2.1 地震前与地震后水体细菌群落的代谢活性分析 | 第27-28页 | 
| 3.2.2 对单一底物利用的差异 | 第28-32页 | 
| 3.3 建立 Fisher 判别函数 | 第32-34页 | 
| 3.3.1 应用于逐步判别分析的数据筛选 | 第32页 | 
| 3.3.2 选择判别因子及建立判别函数 | 第32-34页 | 
| 3.3.3 判别函数的回判验证 | 第34页 | 
| 3.4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细菌群落用于地震监测的 T-RFLP 分析 | 第36-47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 4.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36页 | 
| 4.1.2 地震前后样品选取 | 第36-37页 | 
| 4.1.3 泉水水文理化指标测定 | 第37页 | 
| 4.1.4 泉水样品总 DNA 提取 | 第37-38页 | 
| 4.1.5 16S rRNA 基因片段扩增 | 第38页 | 
| 4.1.6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型 | 第38-39页 | 
| 4.1.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9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 4.2.1 提取泉水样品的总 DNA | 第39-40页 | 
| 4.2.2 泉水细菌 16S rRNA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40页 | 
| 4.2.3 泉水细菌 PCR 扩增产物的酶切分型 | 第40页 | 
| 4.2.4 泉水细菌的 T-RFLP 图谱分析 | 第40-41页 | 
| 4.2.5 地震前后泉水细菌优势类群多样性指数 | 第41页 | 
| 4.2.6 监测期内泉水水文理化参数变化 | 第41-42页 | 
| 4.2.7 地震前后新出现的泉水细菌类群与水文理化性质的 CCA 分析 | 第42-44页 | 
| 4.2.8 地震前后泉水中消失的优势细菌类群 | 第44-45页 | 
| 4.3 讨论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 5.1 结论 | 第47页 | 
| 5.2 展望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 附录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