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侵犯商业秘密罪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导言第11-17页
    一、 选题背景和写作意义第11-12页
    二、 现有文献综述第12-15页
    三、 研究方法描述第15页
    四、 论文结构安排第15-17页
第一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对象:商业秘密第17-24页
    第一节 商业秘密的界定分歧第17-19页
        一、 各国对商业秘密的界定第17-18页
        二、 学者观点分歧第18-19页
    第二节 商业秘密的特征分析第19-24页
        一、 价值性已包含实用性第19-20页
        二、 派生特征并无必要第20-21页
        三、 相对秘密性与新颖性的统一第21-22页
        四、 管理性而非难知性第22-24页
第二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观方面第24-30页
    第一节 主观方面观点分歧第24-25页
        一、 主观方面观点分歧第24-25页
        二、 主观方面问题第25页
    第二节 本罪主观排除过失原因探究第25-30页
        一、 本罪主观方面不能是过失第25-27页
        二、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的原因第27-29页
        三、 本罪故意在于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第29-30页
第三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观方面:行为方式第30-40页
    第一节 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行为第30-32页
        一、 盗窃手段第30-31页
        二、 利诱手段第31页
        三、 胁迫手段第31-32页
        四、 其他不正当手段第32页
    第二节 处分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行为第32-35页
        一、 独立性与立法必要第32-33页
        二、 披露第33页
        三、 使用第33-34页
        四、 允许他人使用第34-35页
    第三节 非法处分合法知悉的他人商业秘密行为第35-37页
        一、 保密义务种类和行为人范围第35-36页
        二、 劳动者离职后保密义务问题第36-37页
        三、 本节行为的性质是否是违约行为第37页
    第四节 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第37-40页
        一、 “第三人“的范围第37-38页
        二、 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是否是间接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第38页
        三、 善意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性质第38-40页
第四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观方面:危害结果第40-46页
    第一节 “重大损失”的界定第40-43页
        一、 “重大损失”界定法律依据第40-41页
        二、 “重大损失”界定学者分歧第41页
        三、 “重大损失”界定须明确的问题第41-43页
    第二节 “重大损失”的计算方法第43-46页
        一、 “重大损失”计算方法分歧第43-44页
        二、 “重大损失”计算方法探究第44-46页
第五章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司法建议第46-55页
    第一节 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法律规定第46-47页
        一、 侵犯商业秘密罪发展概述第46页
        二、 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规定的发展第46-47页
    第二节 国外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法律规定第47-50页
        一、 英美法系国家第47-48页
        二、 大陆法系国家第48-50页
    第三节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司法建议第50-55页
        一、 我国与国外法律规定的比较第50-51页
        二、 立法建议第51-52页
        三、 司法建议第52-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7-58页
后记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地方性法规在行政审判中的适用
下一篇:“敲诈”型“维权”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