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烃论文--不饱和脂烃论文

二氧化碳部分氧化丙烷制丙烯催化剂及膜反应器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0-30页
    1.1 二氧化碳部分氧化低碳烷烃制烯烃研究现状第10-14页
        1.1.1 CO2氧化乙烷制乙烯第10-13页
        1.1.2 CO2氧化丙烷制丙烯第13-14页
        1.1.3 CO2氧化丁烷制丁烯第14页
        1.1.4 评述第14页
    1.2 无机膜第14-19页
        1.2.1 无机膜的分类第15页
        1.2.2 无机膜的制备方法第15-18页
        1.2.3 无机膜的改性第18-19页
        1.2.4 评述第19页
    1.3 聚酰亚胺类有机-无机杂化膜第19-26页
        1.3.1 制备方法第21-24页
        1.3.2 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第24-25页
        1.3.3 评述第25-26页
    1.4 膜催化反应器第26-28页
        1.4.1 膜催化反应器的分类第26-27页
        1.4.2 膜催化反应器在多相催化中的应用第27页
        1.4.3 评述第27-28页
    1.5 本研究的目标和构思第28-30页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8页
        1.5.2 催化剂的设计思路第28-29页
        1.5.3 膜材料的设计思路第29页
        1.5.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第29-30页
第二章 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方法第30-37页
    2.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第30-31页
        2.1.1 主要原料第30页
        2.1.2 复合氧化物的制备第30-31页
        2.1.3 催化剂的制备第31页
    2.2 表征方法第31-37页
        2.2.1 BET 比表面积测定第31-32页
        2.2.2 XRD 分析第32页
        2.2.3 TPR/TPO 表征第32页
        2.2.4 红外光谱表征第32-34页
        2.2.5 TPD-MS 实验第34-35页
        2.2.6 TPSR-MS 实验第35页
        2.2.7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第35-37页
第三章 Pd-Cu/VSiO 催化剂的研究第37-54页
    3.1 催化剂的表面组成和构造第37-38页
    3.2 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第38-41页
        3.2.1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第38-39页
        3.2.2 催化剂的氧化性能第39-41页
    3.3 催化剂的化学吸附性能第41-47页
        3.3.1 CO2的化学吸附第41-44页
        3.3.2 C3H8的化学吸附第44-47页
    3.4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第47-50页
        3.4.1 温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第47页
        3.4.2 碱助剂的影响第47-49页
        3.4.3 原料气组成的影响第49-50页
        3.4.4 反应空速的影响第50页
    3.5 Pd-Cu/VSiO上二氧化碳氧化丙烷脱氢的反应机理第50-53页
        3.5.1 TPSR-MS结果分析第50-51页
        3.5.2 CO2和丙烷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第51-53页
    3.6 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MoVSiO和Pd/MoVSiO催化剂的研究第54-74页
    4.1 催化剂的表面组成和构造第54-58页
        4.1.1 MoVSiO 的物化性质第54-55页
        4.1.2 MoVSiO 和 Pd/MoVSiO 催化剂表面构造第55-58页
    4.2 催化剂的化学吸附性能第58-64页
        4.2.1 CO2的化学吸附第58-61页
        4.4.2 C3H8的化学吸附第61-64页
    4.3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第64-73页
        4.3.1 MoVSiO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第64-68页
        4.3.2 Pd/MoVSiO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第68-73页
    4.4 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硅藻土-莫来石陶瓷膜支撑体及SiO2过渡层的制备与表征第74-92页
    5.1 实验方法第75-77页
        5.1.1 实验主要原料第75页
        5.1.2 硅藻土-莫来石支撑体的制备第75-77页
        5.1.3 SiO2过渡层的制备第77页
    5.2 硅藻土-莫来石陶瓷膜支撑体和二氧化硅过渡层的表征第77-79页
        5.2.1 热性能分析第77-78页
        5.2.2 机械性能分析第78页
        5.2.3 陶瓷膜支撑体的密度和孔隙率测定第78页
        5.2.4 晶相结构及表面形貌分析第78页
        5.2.5 孔径分析第78页
        5.2.6 红外分析第78-79页
        5.2.7 渗透性能测试第79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79-91页
        5.3.1 支撑体的表征结果第80-87页
        5.3.2 SiO2过渡层的表征结果第87-91页
    5.4 小结第91-92页
第六章 负载型聚酰亚胺-二氧化硅-银杂化膜的制备和表征第92-112页
    6.1 杂化膜的制备第92-94页
        6.1.1 实验原料第93页
        6.1.2 聚酰胺酸溶液的制备第93页
        6.1.3 二氧化硅溶胶的制备第93页
        6.1.4 聚酰胺酸-二氧化硅-银杂化溶胶的制备第93-94页
        6.1.5 涂膜第94页
        6.1.6 干燥和热亚胺化第94页
    6.2 杂化膜的表征第94-95页
        6.2.1 粘度测定第94页
        6.2.2 热分析第94-95页
        6.2.3 SEM 表征第95页
        6.2.4 红外分析第95页
        6.2.5 XRD 表征第95页
        6.2.6 丙烯/丙烷气体吸附红外表征第95页
        6.2.7 孔径分析第95页
        6.2.8 气体渗透性能第95页
    6.3 结果和讨论第95-111页
        6.3.1 杂化膜制备过程第95-101页
        6.3.2 杂化凝胶和杂化膜的热性能第101-103页
        6.3.5 杂化膜的晶相结构第103页
        6.3.4 杂化膜的微观结构第103-104页
        6.3.5 杂化膜的化学结构第104-108页
        6.3.6 杂化膜的孔径分布第108页
        6.3.7 气体渗透性能第108-111页
    6.4 小结第111-112页
第七章 负载型聚酰亚胺-二氧化钛-杂化膜的制备和表征第112-127页
    7.1 杂化膜的制备第112-113页
        7.1.1 实验原料第112页
        7.1.2 二氧化钛溶胶的制备第112-113页
        7.1.3 聚酰胺酸-二氧化钛-银杂化溶胶的制备第113页
        7.1.4 涂膜第113页
        7.1.5 亚胺化第113页
        7.1.6 杂化膜的组成第113页
    7.2 杂化膜的表征第113-114页
        7.2.1 粘度测定第114页
        7.2.2 热分析第114页
        7.2.3 SEM 表征第114页
        7.2.4 红外分析第114页
        7.2.5 XRD 表征第114页
        7.2.6 丙烯/丙烷气体吸附红外表征第114页
        7.2.7 孔径分析第114页
        7.2.8 气体渗透性能第114页
    7.3 结果和讨论第114-126页
        7.3.1 杂化膜制备过程第114-118页
        7.3.2 杂化凝胶和杂化膜的热性能第118-120页
        7.3.3 杂化膜的晶相结构第120页
        7.3.4 杂化膜的微观结构第120-121页
        7.3.5 杂化膜的化学结构第121-123页
        7.3.6 杂化膜的孔径分布第123-124页
        7.3.7 气体渗透性能第124-126页
    7.4 小结第126-127页
第八章 在膜催化反应器中二氧化碳氧化丙烷脱氢反应性能第127-138页
    8.1 实验部分第127-128页
        8.1.1 膜催化反应工艺流程第127-128页
        8.1.2 膜反应器构造第128页
        8.1.3 反应原料第128页
        8.1.4 产物分析第128页
    8.2 结果和讨论第128-137页
        8.2.1 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第128-130页
        8.2.2 反应温度对膜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第130-132页
        8.2.3 反应空速对膜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第132页
        8.2.4 进料气组成对膜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第132-134页
        8.2.5 吹扫气对膜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第134-135页
        8.2.6 适宜的膜催化反应条件第135-137页
    8.3 小结第137-138页
第九章 结论第138-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1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1-152页
致谢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物理层安全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中继系统的资源分配算法研究
下一篇:机载平显视频字符处理算法研究及驱动程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