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外对路网结构等级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外对规范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中小城市定义与交通特征研究 | 第17-30页 |
2.1 中小城市的定义 | 第17页 |
2.2 中小城市交通系统组成 | 第17-18页 |
2.3 中小城市出行特征分析 | 第18-21页 |
2.3.1 居民出行次数特性 | 第18-19页 |
2.3.2 平均出行距离 | 第19页 |
2.3.3 居民出行耗时分析 | 第19-20页 |
2.3.4 交通结构组成分析 | 第20页 |
2.3.5 出行时间分布 | 第20-21页 |
2.4 中小城市交通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1-23页 |
2.4.1 中小城市交通特点 | 第21-22页 |
2.4.2 中小城市交通现存问题 | 第22-23页 |
2.5 中小城市城市道路网络适应性分析 | 第23-25页 |
2.5.1 城市形态概述 | 第23-24页 |
2.5.2 道路网适应性分析 | 第24-25页 |
2.6 中小城市出行距离分布研究 | 第25-29页 |
2.6.1 中小城市出行距离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2.6.2 中小城市出行距离分布概率函数 | 第28-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中小城市道路网容量以及交通需求模型 | 第30-43页 |
3.1 中小城市的道路网容量定义及路网容量的计算 | 第30-32页 |
3.1.1 路网布局结构分析 | 第30页 |
3.1.2 道路等级结构分析 | 第30-31页 |
3.1.3 道路网容量模型 | 第31-32页 |
3.2 中小城市交通需求模型 | 第32-36页 |
3.2.1 中小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 第32-33页 |
3.2.2 交通需求模型 | 第33-35页 |
3.2.3 模型参数取值 | 第35-36页 |
3.3 基于PSO-SVM的中小城市规划年交通需求预测 | 第36-42页 |
3.3.1 支持向量机的原理和实现 | 第36-38页 |
3.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38-39页 |
3.3.3 粒子群对支持向量机参数优化 | 第39页 |
3.3.4 基于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比例预测 | 第39-40页 |
3.3.5 支持向量机预测数据的拟合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中小城市路网级配模型 | 第43-54页 |
4.1 一般城市路网级配模型分析研究 | 第43-44页 |
4.1.1 一般城市路网级配模型的构造思想 | 第43页 |
4.1.2 一般城市路网级配模型结构 | 第43-44页 |
4.1.3 模型求解过程 | 第44页 |
4.2 中小带状河谷型城市路网级配模型 | 第44-53页 |
4.2.1 中小带状城市的形成因素 | 第45页 |
4.2.2 中小带状河谷型城市交通问题 | 第45页 |
4.2.3 中小带状河谷型城市路网级配模型构造思想 | 第45-46页 |
4.2.4 中小带状河谷型城市路网级配模型结构 | 第46-47页 |
4.2.5 基于机动车出行距离分布累积概率的河谷型城市纵轴主干道交通需求量模型 | 第47-49页 |
4.2.6 模型求解方法 | 第49页 |
4.2.7 基于出行距离分布概率的河谷型城市组团内部道路级配模型 | 第49-52页 |
4.2.8 模型计算步骤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实例分析——以定西市为例 | 第54-72页 |
5.1 现状概况 | 第54-59页 |
5.1.1 定西市地理自然概况 | 第54页 |
5.1.2 安定区城市规模 | 第54-57页 |
5.1.3 城区道路交通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57-59页 |
5.2 定西市安定区城市路网级配优化方案 | 第59-64页 |
5.2.1 安定区规划年各指标预测 | 第59-60页 |
5.2.2 定西市安定区规划年交通需求 | 第60-61页 |
5.2.3 一般模型方案 | 第61页 |
5.2.4 中小带状河谷型城市道路网级配方案 | 第61-64页 |
5.3 层次分析法路网级配结果合理性评价 | 第64-71页 |
5.3.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64-65页 |
5.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5页 |
5.3.3 评价因子的量化 | 第65-68页 |
5.3.4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 第68-70页 |
5.3.5 定西市两种级配方案各指标取值以及AHP权重 | 第70页 |
5.3.6 定西市安定区路网级配方案综合评价及分析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