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0页 |
1.1 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1.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第12页 |
1.1.2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1.3 遗传多样性衡量指标 | 第12-13页 |
1.1.3.1 单位点指标 | 第13页 |
1.1.3.2 多位点指标 | 第13页 |
1.1.4 遗传多样性研究常用方法 | 第13-16页 |
1.1.4.1 形态学水平 | 第13页 |
1.1.4.2 生化水平 | 第13-14页 |
1.1.4.3 分子水平 | 第14-16页 |
1.2 粗皮桉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2.1 引种与种源试验研究 | 第16-17页 |
1.2.2 木材材性和加工利用研究 | 第17-18页 |
1.2.3 粗皮桉其他方面的研究 | 第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20-27页 |
2.1 试验材料基本状况 | 第20-21页 |
2.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20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3 样品采集 | 第21页 |
2.2 试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2.1 试验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2.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21-22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2-25页 |
2.3.1 DNA提取及检测 | 第22-23页 |
2.3.1.1 CTAB法提取DNA步骤 | 第22页 |
2.3.1.2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法 | 第22-23页 |
2.3.1.3 DNA检测 | 第23页 |
2.3.2 PCR优化反应体系及程序的建立 | 第23-24页 |
2.3.3 引物筛选 | 第24页 |
2.3.4 扩增产物电泳 | 第24-25页 |
2.3.5 基因分型 | 第25页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25页 |
2.5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44页 |
3.1 粗皮桉DNA提取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3.1.1 改良的CTAB法与植物基因组试剂盒法提取DNA对比分析 | 第27-29页 |
3.1.1.1 DNA絮状沉淀物比对 | 第27页 |
3.1.1.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比较 | 第27-28页 |
3.1.1.3 超微量核酸蛋白检测仪ND-2000浓度及纯度比较 | 第28-29页 |
3.1.2 DNA提取及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3.2 SSR引物筛选 | 第30页 |
3.3 反应体系及程序的确定 | 第30页 |
3.4 粗皮桉种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0-44页 |
3.4.1 SSR引物扩增多态性评价 | 第31页 |
3.4.2 等位基因丰富度研究 | 第31-35页 |
3.4.2.1 整个粗皮桉育种群体等位基因丰富度研究 | 第31-33页 |
3.4.2.2 各种源间等位基因丰富度研究 | 第33-35页 |
3.4.3 固定指数(F)与杂合度分析 | 第35-38页 |
3.4.3.1 整个粗皮桉育种群体固定指数(F)与杂合度分析 | 第35-36页 |
3.4.3.2 粗皮桉各种源固定指数(F)与杂合度分析 | 第36-38页 |
3.4.5 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分析 | 第38-39页 |
3.4.6 遗传一致度与遗传距离 | 第39-42页 |
3.4.7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第42页 |
3.4.8 中性检测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4-52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44-46页 |
4.1.1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4.1.2 粗皮桉遗传多样性 | 第44-46页 |
4.2 讨论 | 第46-52页 |
4.2.1 粗皮桉DNA提取 | 第46页 |
4.2.2 SSR引物 | 第46-47页 |
4.2.3 基于荧光dUTP的SSR自动分型及基因分型峰值判读 | 第47-48页 |
4.2.4 粗皮桉遗传多样性 | 第48-49页 |
4.2.5 遗传分化与基因流 | 第49-50页 |
4.2.6 粗皮桉种质资源的保护、引进及育种策略 | 第50页 |
4.2.7 粗皮桉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