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 第13-18页 |
第一章 我国房地产业 | 第18-34页 |
1.1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阶段 | 第18-19页 |
1.2 房地产业发展的变化 | 第19-21页 |
1.2.1 建房主体的变化 | 第19-20页 |
1.2.2 购房主体的变化 | 第20页 |
1.2.3 两个主体变化的关系 | 第20-21页 |
1.2.4 第三主体的出现 | 第21页 |
1.3 房地产产业化发展的评判依据 | 第21-22页 |
1.4 我国房地产产业化发展的分析 | 第22-34页 |
1.4.1 房地产产业化研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1.4.2 房地产产业化的内涵 | 第23-25页 |
1.4.3 房地产发展的周期性 | 第25-27页 |
1.4.4 房地产产业化发展的评价 | 第27-32页 |
1.4.5 房地产业具有很强关联性,促进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房地产产业化对比 | 第34-48页 |
2.1 国外房地产产业化的发展 | 第34-38页 |
2.1.1 国外房地产及其产业化发展模式 | 第34-37页 |
2.1.2 国外房地产产业化的特点 | 第37-38页 |
2.2 中国的房地产业及其产业化状况 | 第38-48页 |
2.2.1 中国的房地产产业化现状 | 第38-40页 |
2.2.2 中国房地产产业化特点及解决途径 | 第40-48页 |
第三章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 | 第48-73页 |
3.1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 第48-51页 |
3.1.1 经济增长率居世界前列,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世界第6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步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行列 | 第48-50页 |
3.1.2 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 第50-51页 |
3.1.3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住房建设快速发展 | 第51页 |
3.2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 | 第51-55页 |
3.2.1 基础原材料产业 | 第51-52页 |
3.2.2 能源类产业 | 第52-53页 |
3.2.3 机电产业 | 第53-54页 |
3.2.4 一般消费类产业 | 第54-55页 |
3.2.5 新兴行业的产生和劳动力的吸纳 | 第55页 |
3.3 房地产业的相关产业分析 | 第55-69页 |
3.3.1 钢铁行业较快发展 | 第55-57页 |
3.3.2 能源类行业供需矛盾突出 | 第57-59页 |
3.3.3 高技术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59-61页 |
3.3.4 汽车业的迅速发展 | 第61-64页 |
3.3.5 中国家电制造业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基地 | 第64-69页 |
3.4 房地产产业化与劳动就业 | 第69-73页 |
3.4.1 就业供求总量矛盾突出 | 第69-70页 |
3.4.2 就业结构矛盾交织 | 第70-71页 |
3.4.3 房地产产业化对就业矛盾的缓解 | 第71-73页 |
第四章 房地产产业化与建筑业 | 第73-80页 |
4.1 国际和国内建筑市场的基本状况 | 第73页 |
4.2 国外和国内建筑企业的基本状况 | 第73-75页 |
4.2.1 国外建筑企业基本状况 | 第73-74页 |
4.2.2 国内建筑企业基本状况 | 第74-75页 |
4.3 经济增长给建筑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第75-77页 |
4.3.1 刺激建设投资增长,为建筑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 | 第75页 |
4.3.2 促进中国建筑企业更大范围内平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 第75页 |
4.3.3 促进中国建筑业结构的改变 | 第75-76页 |
4.3.4 加速中国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的革命 | 第76页 |
4.3.5 有利于中国建筑业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健全 | 第76-77页 |
4.4 提升中国建筑业的竞争力 | 第77-80页 |
4.4.1 全面开放建筑市场,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 | 第77页 |
4.4.2 扶持工程咨询服务,发挥专业人士组织作用 | 第77页 |
4.4.3 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实施建筑企业专业化改组与改造 | 第77页 |
4.4.4 鼓励技术创新,提升人才素质 | 第77-78页 |
4.4.5 提升企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 第78页 |
4.4.6 重视信息技术的手段,利用当代先进的技术手段 | 第78-80页 |
第五章 房地产业发展中各组成者对产业发展承担的分量分析 | 第80-102页 |
5.1 房地产的资产特点 | 第80-81页 |
5.1.1 物理特征 | 第80-81页 |
5.1.2 经济特征 | 第81页 |
5.2 房地产产业化的定位 | 第81-83页 |
5.2.1 目标定位 | 第81-82页 |
5.2.2 技术定位 | 第82页 |
5.2.3 组织定位 | 第82-83页 |
5.2.4 产品定位 | 第83页 |
5.2.5 市场定位 | 第83页 |
5.3 房地产业中的各组成者 | 第83-102页 |
5.3.1 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 | 第83-85页 |
5.3.2 房地产空间的形成与经营者 | 第85-92页 |
5.3.3 房地产业化进程的考虑 | 第92-98页 |
5.3.4 分时度假与激活我国闲置房市 | 第98-102页 |
第六章 对中国房地产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 第102-120页 |
6.1 房地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 第102-103页 |
6.2 当前房地产业发展的特点 | 第103-106页 |
6.2.1 处于重要的转变时期 | 第103页 |
6.2.2 住房制度改革仍是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第103-104页 |
6.2.3 房地产市场已具雏形 | 第104页 |
6.2.4 商品住宅发展的新时期 | 第104页 |
6.2.5 对经营性用房投资热的关注 | 第104-106页 |
6.3 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产业化的有利因素 | 第106-107页 |
6.3.1 国家的重视 | 第106页 |
6.3.2 房地产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一致 | 第106页 |
6.3.3 国家政策的支持 | 第106-107页 |
6.3.4 人们住房观念上的认可 | 第107页 |
6.3.5 房地产业已逐渐走向规范 | 第107页 |
6.3.6 房地产开发商的调整已基本到位 | 第107页 |
6.3.7 社会配套条件基本具备 | 第107页 |
6.3.8 我国已加入WTO,各种条款的逐步实施,将促使房地产业按国际准则运作和发展,税收等方面国民待遇实施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境外资金进入我国的房地产业 | 第107页 |
6.3.9 我国将进入住房消费为热点的消费阶段 | 第107页 |
6.4 制约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107-109页 |
6.4.1 缺乏人才,特别是合格的经纪人才 | 第107-108页 |
6.4.2 缺乏合格的物业管理队伍 | 第108页 |
6.4.3 与房地产业发展配套的交易市场、中介机构等还远没有达到健全和令人满意的程度 | 第108页 |
6.4.4 缺少房屋租赁市场 | 第108-109页 |
6.4.5 法律建设滞后 | 第109页 |
6.4.6 房屋建设的科技含量低 | 第109页 |
6.5 发展房地产产业化的政策取向 | 第109-111页 |
6.6 中国的小康生活及房地产产业化 | 第111-120页 |
6.6.1 中国小康生活展望 | 第111-114页 |
6.6.2 我国的经济走势展望 | 第114-115页 |
6.6.3 我国的房地产业展望 | 第115-120页 |
结束语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后 记 | 第124-125页 |
致 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