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34-54页 |
第一节 研究情况概述 | 第34-4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34-37页 |
(一) 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发展愈加蓬勃 | 第34页 |
(二) 少儿汉语教学逐步受到重视 | 第34-35页 |
(三) 美国来华少儿汉语教学研究相对薄弱 | 第35页 |
(四) 研究者个人因素 | 第35-37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7-3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37-3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38-39页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39-40页 |
(一) 研究内容:针对在华美国少儿汉语学习者进行研究 | 第39页 |
(二) 研究方法: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 | 第39页 |
(三) 研究角度:跨学科研究视野 | 第39-40页 |
第二节 研究总体设计 | 第40-52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40-43页 |
(一) 研究问题 | 第40-41页 |
(二) 研究阶段划分与思路 | 第41-4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43-48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43-44页 |
(二) 行动研究法 | 第44-45页 |
(三) 个案研究法 | 第45-46页 |
(四) 课堂观察法 | 第46页 |
(五) 访谈调查法 | 第46-47页 |
(六) 问卷调查法 | 第47页 |
(七) 叙事研究法 | 第47-48页 |
四、研究对象及相关信息分析 | 第48-52页 |
(一) 教学对象 | 第48-50页 |
(二) 教师 | 第50页 |
(三) 教学情况分析 | 第50-52页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 第52-53页 |
一、关于少儿概念的界定 | 第52页 |
二、关于个别教学概念的界定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54-67页 |
第一节 少儿汉语教学研究概述 | 第54-56页 |
一、少儿汉语教学研究数量分布 | 第54-55页 |
二、少儿汉语教学研究内容分布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少儿汉语教学领域师生关系研究 | 第56-59页 |
一、汉语教学领域师生关系研究概况 | 第57-58页 |
二、少儿汉语教学领域师生关系研究概况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少儿汉语教学领域教学语言研究 | 第59-61页 |
一、汉语教学领域教学语言研究概况 | 第59-60页 |
二、少儿汉语教学领域教学语言研究概况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少儿汉语教学领域教学方法研究 | 第61-63页 |
一、少儿汉语教学领域教学方法研究概述 | 第61-62页 |
二、少儿汉语教学领域教学方法多样化和差异化研究 | 第62-63页 |
第五节 少儿汉语教学领域教学环境研究 | 第63-66页 |
一、非目的语环境下少儿汉语教学研究 | 第63-64页 |
二、目的语环境下少儿汉语教学研究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章 教学第一阶段 | 第67-87页 |
第一节 从师生关系看教学:师生初识阶段 | 第67-74页 |
一、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 | 第67-70页 |
(一) 提出问题:教学初期师生关系较为生疏 | 第67-69页 |
(二) 分析原因:教师对师生关系预期不足 | 第69-70页 |
二、实施行动 | 第70-72页 |
(一) 建立良好第一印象 | 第70-71页 |
(二) 利用分类奖励策略 | 第71-72页 |
三、观察行动实施结果 | 第72-73页 |
(一) 教师的真诚拉近了师生距离 | 第72-73页 |
(二) 奖励策略令师生关系得到了发展 | 第73页 |
四、行动反思:教师应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第73-74页 |
第二节 从教学语言看教学:以运用学生母语为主进行教学 | 第74-79页 |
一、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 | 第74-76页 |
(一) 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遇到障碍 | 第74-75页 |
(二) 分析问题:教师对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缺乏清晰认识 | 第75-76页 |
二、实施行动:以学生母语为主进行教学 | 第76-78页 |
三、观察行动实施结果 | 第78页 |
(一) 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 第78页 |
(二) 教学过程中目的语没有得到充分练习 | 第78页 |
四、行动反思 | 第78-79页 |
(一) 以学生母语为主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流畅性 | 第78-79页 |
(二) 新手教师应熟悉学生语言水平,提高教学语言敏感度 | 第79页 |
第三节 从教学方法看教学:教学方法一元化 | 第79-86页 |
一、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 | 第80-81页 |
(一) 提出问题: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感到困惑 | 第80页 |
(二) 分析问题:在选择教学方法时缺乏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 | 第80-81页 |
二、实施行动 | 第81-83页 |
(一) 加强教学计划性 | 第81页 |
(二) 发挥教具作用,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法 | 第81-83页 |
三、观察行动实施结果 | 第83-85页 |
(一) 教师的焦虑得到了缓解 | 第83页 |
(二) 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 第83-84页 |
(三) 单一的教学方法未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 第84-85页 |
四、行动反思 | 第85-86页 |
(一) 充分备课是新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 | 第85-86页 |
(二) 直观教学法的运用具有限制性 | 第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四章 教学第二阶段 | 第87-122页 |
第一节 从师生关系看教学:师生关系的巩固阶段 | 第87-96页 |
一、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 | 第87-88页 |
(一) 提出问题:学生对教师缺少热情 | 第87-88页 |
(二) 分析问题:师生间的信任感尚未完全建立 | 第88页 |
二、实施行动 | 第88-93页 |
(一) 转变交往方式,尝试实践教学 | 第89-91页 |
(二) 转换交往空间,逃离课堂压力 | 第91-93页 |
三、观察行动实施结果 | 第93-95页 |
(一) 实践教学课增进了师生间的信任 | 第93-94页 |
(二) 文化体验活动增加了师生亲密感 | 第94-95页 |
四、行动反思 | 第95-96页 |
(一) 转换交往方式可以增进师生信任 | 第95页 |
(二) 轻松的相处环境能够增进师生关系 | 第95-96页 |
第二节 从教学语言看教学:运用目的语进行教学 | 第96-102页 |
一、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 | 第96-98页 |
(一) 提出问题:学习者目的语输出率低 | 第96-97页 |
(二) 分析问题:学习者目的语输入量少 | 第97-98页 |
二、实施行动 | 第98-99页 |
(一) 调整教学语言:运用单一目的语授课 | 第98-99页 |
(二) 设立奖惩机制:运用物质奖励激励学习者 | 第99页 |
三、观察行动实施结果 | 第99-101页 |
(一) 单一目的语授课对学生造成困扰 | 第99-100页 |
(二) 不恰当的奖惩机制引发"负作用" | 第100-101页 |
四、行动反思:少儿初级阶段不能单纯依靠目的语进行教学 | 第101-102页 |
第三节 从教学方法看教学:教学方法多样化 | 第102-120页 |
一、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 | 第102-103页 |
(一) 提出问题:教师所用教学方法未能保持学习者兴趣 | 第102-103页 |
(二) 分析原因:教师缺乏对学习者的了解且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 第103页 |
二、实施行动: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教学 | 第103-112页 |
(一) 采用韵律教学法 | 第103-107页 |
(二) 采取情景教学法 | 第107-111页 |
(三) 采取全身反应法 | 第111-112页 |
三、观察行动实施结果 | 第112-118页 |
(一) 三名学习者对于韵律教学法的适用程度不同 | 第112-115页 |
(二) 三名学习者对于情景教学法的反应不同 | 第115-116页 |
(三) 三名学习者对于全身反应法的接受程度不同 | 第116-118页 |
四、行动反思 | 第118-120页 |
(一) 丰富的教学方法能够打造生动的课堂气氛 | 第118-119页 |
(二)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灵活 | 第119-120页 |
(三) 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对教学效果加以重视 | 第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教学第三阶段 | 第122-154页 |
第一节 从师生关系看教学:寻求师生关系的平衡 | 第122-130页 |
一、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 | 第122-123页 |
(一) 提出问题:教师威信受到挑战 | 第122页 |
(二) 分析问题:教师急于密切师生关系,忽视了建立教师威信 | 第122-123页 |
二、实施行动 | 第123-126页 |
(一) 加强课堂管理,轻松但不随意 | 第123-124页 |
(二) 提高教学要求,严格而不严肃 | 第124-126页 |
三、观察行动实施结果 | 第126-128页 |
(一) 师生关系得到把控,课堂得到有效管理 | 第126-127页 |
(二) 教学效果得到认可,教师威信得以树立 | 第127-128页 |
四、行动反思 | 第128-130页 |
(一) 加强课堂管理能够帮助教师树立威信 | 第128页 |
(二) 把控好师生距离才能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 第128-130页 |
第二节 从教学语言看教学:有机结合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教学 | 第130-140页 |
一、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 | 第130-131页 |
(一) 提出问题:学习者目的语输出量有所降低 | 第130页 |
(二) 分析问题: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来说并非可理解输入 | 第130-131页 |
二、实施行动 | 第131-133页 |
(一) 营造有利于汉语输出的课堂环境 | 第131-132页 |
(二) 再次调整教学语言:让母语和目的语有效配合 | 第132页 |
(三) 借助体态语进行教学 | 第132-133页 |
三、观察行动实施结果 | 第133-139页 |
(一) 课堂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学生使用目的语的自觉性 | 第133页 |
(二) 母语和目的语的有机结合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 第133-135页 |
(三) 体态语的运用改善了学习者对教学语言的理解 | 第135-139页 |
四、行动反思 | 第139-140页 |
(一) 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 第139页 |
(二) 教学中要肯定学生母语的积极作用 | 第139-140页 |
第三节 从教学方法看教学:教学方法差异化 | 第140-153页 |
一、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 | 第141-142页 |
(一) 提出问题:相同方法下教师无法统一教学进度 | 第141页 |
(二) 分析问题: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 | 第141-142页 |
二、实施行动:为三名学习者量身定做不同方法 | 第142-148页 |
(一) 针对学习者A:采用情景教学法 | 第142-144页 |
(二) 针对学习者B:采用韵律教学法 | 第144-146页 |
(三) 针对学习者C:采用全身反应法 | 第146-148页 |
三、观察行动实施结果 | 第148-151页 |
(一) 观察学习者A对情景教学法的反应:主动用目标语言点进行表达 | 第148页 |
(二) 观察学习者B对韵律教学法的反应:学习中文时自信心有所增强 | 第148-150页 |
(三) 观察学习者C对全身反应法的反应:实现在玩中学 | 第150-151页 |
(四) 针对三名学习者对差异化教学法反应的总结 | 第151页 |
四、行动反思 | 第151-153页 |
(一) 教学中应注重了解学习者差异化信息 | 第151-152页 |
(二) 教学中应针对学习者的差异化特征采取行动 | 第152-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第154-168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54-162页 |
一、横向研究结论 | 第154-158页 |
(一) 教学第一阶段 | 第155-156页 |
(二) 教学第二阶段 | 第156-157页 |
(三) 教学第三阶段 | 第157-158页 |
二、纵向研究结论 | 第158-162页 |
(一) 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 | 第158-159页 |
(二) 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 | 第159-161页 |
(三)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 | 第161-162页 |
第二节 对非华裔美国在华少儿学习者汉语教学的思考 | 第162-164页 |
一、师生关系的把控 | 第162-163页 |
二、教学语言的选择 | 第163页 |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 第163-164页 |
第三节 研究者心路历程 | 第164-168页 |
一、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第164-165页 |
二、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 第165-166页 |
(一) 研究者与教师关系 | 第165页 |
(二) 研究者与教学对象的关系 | 第165-166页 |
三、研究者的成长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7页 |
致谢 | 第177-1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其他成绩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