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物资经济论文--物资经济理论论文

虚拟物流中心构建的管理理论研究

摘 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9-34页
    1.1 研究背景第9-23页
        1.1.1 国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第9-16页
        1.1.2 我国物流发展现状第16-22页
        1.1.3 加入WTO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第22-23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23-29页
        1.2.1 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为物流虚拟化奠定了技术基础第24-25页
        1.2.2 物流虚拟企业的建立为物流虚拟化奠定了应用基础第25-26页
        1.2.3 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建立虚拟物流企业的要求第26-29页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29-31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31页
        1.4.1 研究内容第31页
        1.4.2 研究方法第31页
    1.5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第31-34页
        1.5.1 研究意义第31-32页
        1.5.2 创新点第32-34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34-53页
    2.1 物流理论研究第34-45页
        2.1.1 国外的物流研究现状第34-38页
        2.1.2 国内物流研究现状第38-41页
        2.1.3 物流中心文献第41-45页
    2.2 虚拟企业文献第45-48页
        2.2.1 虚拟企业结构体系研究第45-46页
        2.2.2 虚拟企业设计技术研究第46-47页
        2.2.3 虚拟企业价值分析第47-48页
    2.3 企业战略联盟研究第48-52页
        2.3.1 核心能力第48-49页
        2.3.2 企业战略联盟第49-52页
    2.4 虚拟物流中心文献第52-53页
第三章 虚拟物流中心第53-76页
    3.1 虚拟物流中心概念、性质及特征第53-67页
        3.1.1 虚拟物流中心的概念及性质第53-60页
        3.1.2 虚拟物流中心的主要特征第60-63页
        3.1.3 虚拟物流中心和传统物流中心的区别第63-64页
        3.1.4 虚拟物流中心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第64-66页
        3.1.5 虚拟物流中心的优缺点第66-67页
    3.2 虚拟物流中心的核心职能--虚拟物流、虚拟配送第67-70页
        3.2.1 虚拟物流第67-68页
        3.2.2 虚拟配送第68-70页
    3.3 虚拟物流中心的运作模式分析第70-72页
        3.3.1 政府部门第70页
        3.3.2 物流企业第70-71页
        3.3.3 物流服务的需求者第71-72页
    3.4 虚拟物流中心的成本构成和效益分析第72-76页
        3.4.1 成本构成第72-74页
        3.4.2 效益分析第74-76页
第四章 虚拟物流中心构建的关键问题分析第76-106页
    4.1 虚拟物流中心合作伙伴的选择第76-89页
        4.1.1 基于关系理论定性初选第77-78页
        4.1.2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定量选择最优合作伙伴第78-89页
    4.2 企业的核心能力第89-100页
        4.2.1 企业核心能力第89-94页
        4.2.2 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第94-96页
        4.2.3 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保护第96-100页
    4.3 信任机制的建设第100-106页
第五章 虚拟物流中心的构建第106-132页
    5.1 虚拟物流中心合作机制设计第106-114页
        5.1.1 合作动力的博弈模型第106-108页
        5.1.2 最优合同设计第108-114页
    5.2 虚拟物流中心的建立过程和组织设计第114-123页
        5.2.1 虚拟物流中心的建立过程第114-116页
        5.2.2 虚拟物流中心的组织设计第116-123页
    5.3 虚拟物流中心的技术框架第123-125页
    5.4 虚拟物流中心的信息平台第125-132页
        5.4.1 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第125-126页
        5.4.2 信息平台的特点第126-128页
        5.4.3 信息平台的目的和优点第128页
        5.4.4 信息平台的系统模型设计 1第128-132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132-137页
    6.1 论文的工作与结论第132-136页
        6.1.1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32-133页
        6.1.2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33-136页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36-137页
致 谢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9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成果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
下一篇:支持向量机的模型及其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