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9-20页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第20-51页 |
综述一、西医学对结肠癌的认识和治疗进展 | 第20-30页 |
1 西医学对结肠癌病因的认识 | 第20-23页 |
2 西医学治疗结肠癌时机、原则和治疗进展 | 第23-24页 |
3 西医学治疗结肠癌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4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综述二、中医学对结肠癌的认识和治疗进展 | 第30-39页 |
1 中医学对结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0页 |
2 结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 | 第30-31页 |
3 中医学配合西医不同治疗方案辅助治疗结肠癌的进展 | 第31-34页 |
4 中医学治疗结肠癌基础研究进展 | 第34-36页 |
5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综述三、辛开苦降法及半夏泻心汤源流与病因病机探讨 | 第39-51页 |
1 辛开苦降法定义 | 第39页 |
2 辛开苦降法源流 | 第39-41页 |
3 辛开苦降法组方机理及作用 | 第41-42页 |
4 辛开苦降法可治之辨证分型 | 第42-44页 |
5 半夏泻心汤源流 | 第44-45页 |
6 半夏泻心汤证病因病机 | 第45-46页 |
7 半夏泻心汤方解 | 第46-49页 |
8 半夏泻心汤临床治疗应用 | 第49页 |
9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二部分:经验总结 花宝金教授治疗结肠癌经验总结 | 第51-71页 |
1 秉承治未病思想,推动预防为主健康管理模式,主张早诊早治 | 第51-52页 |
1.1 秉承治未病的中医预防医学思想 | 第51-52页 |
1.2 提出有针对性的三级预防措施 | 第52页 |
2 主张将肿瘤视为慢性病,反对过度治疗,提出带瘤生存 | 第52-54页 |
2.1 将肿瘤视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 第52-53页 |
2.2 反对过度治疗 | 第53页 |
2.3 主张晚期患者带瘤生存 | 第53-54页 |
3 谨守病机为基,正虚为本,重视气机升降理论 | 第54-55页 |
3.1 外邪作用正虚之体导致结肠癌发病 | 第54页 |
3.2 结肠癌病理关键为气机升降失调 | 第54-55页 |
4 调畅气机为先,以通为补,顾护脾胃,以和为期 | 第55-58页 |
4.1 以通为补是治疗肠癌的基本治则 | 第55页 |
4.2 调畅气机 | 第55-57页 |
4.3 顾护脾胃 | 第57-58页 |
5 灵活采用不同治法,扶正祛邪,随证治之 | 第58-59页 |
5.1 不断扶正,适时攻邪,随证治之 | 第58-59页 |
5.2 灵活采用不同治法 | 第59页 |
6 擅用经方化裁,临床多见显效 | 第59-62页 |
7 灵活加减使用药对,寒热并用,阴阳平衡 | 第62-65页 |
8 中西医结合,全面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 第65-67页 |
8.1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的优势 | 第65-66页 |
8.2 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策略 | 第66页 |
8.3 中医辅助放化疗治疗结肠癌 | 第66-67页 |
8.4 重视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 | 第67页 |
9 拓展中医微观内涵、重视基础科研工作 | 第67-69页 |
9.1 宏观和微观多层次认识中医内涵 | 第67-68页 |
9.2 重视基础科研工作 | 第68-69页 |
10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三部分:临床研究 半夏泻心汤治疗Ⅲ期结肠癌的临床研究 | 第71-94页 |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72-78页 |
1.1 临床资料来源及选择 | 第72-74页 |
1.2 治疗方法 | 第74-75页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第75-77页 |
1.4 观察指标和统计方法 | 第77-78页 |
2 结果 | 第78-86页 |
2.1 一般基线资料 | 第78-80页 |
2.2 临床治疗情况资料 | 第80-81页 |
2.3 疗效评价结果 | 第81-86页 |
3 结论及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3.1 临床资料分析 | 第86页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4 讨论 | 第87-90页 |
5 存在问题与对策 | 第90-91页 |
5.1 研究方案的设计 | 第90-91页 |
5.2 存在的问题 | 第9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第四部分:基础研究 半夏泻心汤诱导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94-119页 |
1 实验一:含药血清的制备 | 第94-97页 |
1.1 材料 | 第94-95页 |
1.2 方法 | 第95-96页 |
1.3 结果 | 第96页 |
1.4 讨论 | 第96-97页 |
2 实验二:半夏泻心汤对HCT116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第97-103页 |
2.1 材料 | 第97-98页 |
2.2 方法 | 第98-100页 |
2.3 结果 | 第100-101页 |
2.4 讨论 | 第101-103页 |
3 实验三:半夏泻心汤对HCT116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3.1 材料 | 第103页 |
3.2 方法 | 第103-104页 |
3.3 结果 | 第104-106页 |
3.4 讨论 | 第106-107页 |
4 实验四:半夏泻心汤对HCT116细胞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07-117页 |
4.1 材料 | 第107-108页 |
4.2 方法 | 第108-112页 |
4.3 结果 | 第112-114页 |
4.4 讨论 | 第114-117页 |
5 存在问题与对策 | 第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第五部分 结语 | 第119-120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个人简历 | 第121-123页 |
附录 | 第123-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