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建筑物与设备论文--防排水、防排水设备论文

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德江隧道突水防灾顶板安全距离研究

摘要第5-7页
Summary第7-8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依据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隧道涌突水灾害调研第10-11页
        1.2.2 隧道涌突水机理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隧道突水防灾安全距离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4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5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页
    1.4 主要工作与成果第16-19页
        1.4.1 主要完成的工作第16-17页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7-19页
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第19-36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第19页
    2.2 地形地貌第19-20页
    2.3 气象水文第20-21页
        2.3.1 气象第20-21页
        2.3.2 水文第21页
    2.4 地层岩性第21-23页
    2.5 地质构造第23-25页
        2.5.1 文新断层第23-24页
        2.5.2 长丰背斜第24页
        2.5.3 石朝向斜第24-25页
    2.6 水文地质条件第25-32页
        2.6.1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第25-27页
        2.6.2 地表水第27页
        2.6.3 地下水类型第27-28页
        2.6.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第28-29页
        2.6.5 地下河系统第29-32页
    2.7 岩溶发育特征第32-34页
        2.7.1 岩溶组合形态第32页
        2.7.2 岩溶发育规律第32-34页
    2.8 德江隧道顶板围岩性质定性分析第34-36页
3 德江隧道突水防灾顶板安全距离工程类比第36-44页
    3.1 顶板隔水作用第36页
    3.2 挪威隧道经验法第36-38页
    3.3 日本最小涌水量方法第38-40页
    3.4 顶水采煤经验法第40-41页
    3.5 德江隧道顶板厚度工程类比计算第41-43页
    3.6 德江隧道顶板厚度工程类比结果分析第43-44页
4 隧道开挖卸荷造成围岩裂隙扩张离散元数值模拟第44-61页
    4.1 UDEC及离散单元法第44-49页
        4.1.1 UDEC及离散单元法简介第44-45页
        4.1.2 物理方程第45页
        4.1.3 运动方程第45-48页
        4.1.4 离散元在本研究中的优越性第48-49页
    4.2 隧道开挖形成导水裂隙的影响因素第49-56页
        4.2.1 影响因素第49页
        4.2.2 裂隙扩张离散元数值模拟正交实验第49-56页
    4.3 德江隧道开挖裂隙扩张高度离散元数值模拟第56-59页
        4.3.1 模型建立第56-57页
        4.3.2 参数及边界条件第57-58页
        4.3.3 模拟结果第58-59页
    4.4 小结第59-61页
5 德江隧道突水防灾顶板安全距离第61-89页
    5.1 裂隙流固耦合原理第61-63页
        5.1.1 渗流场第61页
        5.1.2 力学场第61-62页
        5.1.3 渗流场与力学场相互作用第62-63页
    5.2 基于裂隙网络流固耦合确定德江隧道突水防灾顶板安全距离第63-81页
        5.2.1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第63-64页
        5.2.2 流固耦合模拟步骤第64页
        5.2.3 本构模型及参数选择第64-66页
        5.2.4 流固耦合模拟结果第66-79页
        5.2.5 德江隧道突水防灾顶板安全距离确定第79-81页
    5.3 德江隧道预计 45m厚度顶板合理注浆加固圈参数第81-88页
        5.3.1 德江隧道防、排水系统第81-82页
        5.3.2 注浆圈对隧道涌水量及水压力的影响第82-85页
        5.3.3 隧道合理注浆加固圈参数确定第85-88页
    5.4 小结第88-8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6.1 结论第89-90页
    6.2 展望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92-94页
附录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汉学与宋学之间--阮元《儒林传稿》学术思想研究
下一篇:基于意义学习理论的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