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流空间布局对终端区运行效率的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2.1 终端区容量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终端区进场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3 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终端区运行效率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 | 第17-27页 |
| 2.1 进场管理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2.1.1 航班进场阶段分析 | 第17-18页 |
| 2.1.2 进场管理 | 第18-19页 |
| 2.2 终端区运行效率评价指标 | 第19-24页 |
| 2.2.1 终端区容量 | 第19-20页 |
| 2.2.2 空中延误时间 | 第20-22页 |
| 2.2.3 跑道利用率 | 第22-24页 |
| 2.3 终端区运行效率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终端区到达流空间布局 | 第27-37页 |
| 3.1 终端区空域结构 | 第27页 |
| 3.2 终端区的一般管制过程 | 第27-28页 |
| 3.3 单三边和双三边空间布局 | 第28-31页 |
| 3.4 基于NetLogo的终端区进场建模 | 第31-36页 |
| 3.4.1 Netlogo语言介绍 | 第31-32页 |
| 3.4.2 NetLogo航班进场设计 | 第32-34页 |
| 3.4.3 到达流进场过程 | 第34-36页 |
| 3.4.4 到达流不同布局运用的定量条件分析 | 第3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终端区到达流排序模型 | 第37-46页 |
| 4.1 到达流生成 | 第37-38页 |
| 4.1.1 蒙特卡洛方法 | 第37-38页 |
| 4.1.2 着陆时间窗 | 第38页 |
| 4.1.3 优化目标 | 第38页 |
| 4.2 到达流排序算法 | 第38-42页 |
| 4.2.1 先到先服务(FCFS) | 第38-39页 |
| 4.2.2 约束位置交换算法(CPS) | 第39页 |
| 4.2.3 时间提前量(TA) | 第39-40页 |
| 4.2.4 调节距离间隔排序算法 | 第40页 |
| 4.2.5 滑动窗口排序算法 | 第40-42页 |
| 4.2.6 模糊模拟识别算法 | 第42页 |
| 4.2.7 延误交换算法 | 第42页 |
| 4.2.8 蚁群算法(ACO) | 第42页 |
| 4.3 基于蚁群算法的进场航班排序 | 第42-44页 |
| 4.4 算例分析 | 第44-4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重庆机场终端区空域模型仿真 | 第46-59页 |
| 5.1 重庆终端空域 | 第46-48页 |
| 5.1.1 空域结构和进场程序 | 第46页 |
| 5.1.2 双三边空域布局 | 第46-48页 |
| 5.2 建立仿真模型 | 第48-53页 |
| 5.2.1 模型假设条件 | 第48-49页 |
| 5.2.2 仿真数据 | 第49页 |
| 5.2.3 坐标系转换 | 第49-51页 |
| 5.2.4 仿真功能设置 | 第51-53页 |
| 5.3 仿真过程 | 第53-58页 |
| 5.3.1 原空域结构仿真 | 第53-55页 |
| 5.3.2 双三边空域结构仿真 | 第55-57页 |
| 5.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6.1 总结 | 第59-60页 |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