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18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研究方案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页
        1.3.3 创新点及拟解决的问题第19-21页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其相关理论概述第21-30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5页
        2.1.1 责任与社会责任第21-22页
        2.1.2 社会责任意识第22-23页
        2.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第23-25页
    2.2 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第25-27页
        2.2.1 马克思关于社会责任的阐述第25-26页
        2.2.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责任的重要思想第26-27页
        2.2.3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第27页
    2.3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时代价值第27-30页
        2.3.1 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第27-28页
        2.3.2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第28页
        2.3.3 完善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第28页
        2.3.4 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第28-30页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第30-40页
    3.1 对沈阳市六所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第30页
        3.1.1 沈阳市六所高校基本情况概述第30页
        3.1.2 调研问卷的设计与实施第30页
    3.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主流表现第30-35页
        3.2.1 拥护社会主义,具有国家民族使命感第30-32页
        3.2.2 关注社会时事,拥有理性认识第32-33页
        3.2.3 热爱社会公益,公共秩序意识强第33-34页
        3.2.4 关注危机动态,拥有社会关怀意识第34-35页
    3.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5-40页
        3.3.1 社会角色定位模糊,社会责任认识不清第35-36页
        3.3.2 社会理想淡化,功利意识明显第36-37页
        3.3.3 公共参与意愿强,实际参与活动较少第37-38页
        3.3.4 危急时刻自我意识强烈,担当意识淡薄第38-40页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分析第40-46页
    4.1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第40-41页
        4.1.1 西方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冲击第40页
        4.1.2 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第40-41页
        4.1.3 互联网交错复杂信息的影响第41页
        4.1.4 大众传媒对负面新闻的过分关注第41页
    4.2 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第41-43页
        4.2.1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不足第41-42页
        4.2.2 社会实践教育环节较为单第42页
        4.2.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整体协调性较差第42-43页
    4.3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第43-44页
        4.3.1 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第43页
        4.3.2 部分家长示范作用缺位,不能以身作则第43页
        4.3.3 家庭教育重心偏离第43-44页
    4.4 个人因素的影响第44-46页
        4.4.1 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不足第44页
        4.4.2 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偏颇第44页
        4.4.3 心理不成熟阻碍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第44-46页
第五章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思考第46-53页
    5.1 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第46-47页
        5.1.1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灵魂第46页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核心第46页
        5.1.3 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重点第46-47页
        5.1.4 社会实践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支撑第47页
    5.2 优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主要原则第47-48页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47页
        5.2.2 现实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第47-48页
        5.2.3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48页
        5.2.4 国内优秀传统和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的原则第48页
    5.3 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合力作用第48-53页
        5.3.1 优化社会环境,营造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第48-49页
        5.3.2 创新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体系,发挥高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第49-50页
        5.3.3 注重良好家风建设,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第50-51页
        5.3.4 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附录第56-59页
致谢第59-60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山梨酯80的相关物质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异帽藻的生长、毒性及饲育中华哲水蚤效果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