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创新点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2.1.1 责任与社会责任 | 第21-22页 |
2.1.2 社会责任意识 | 第22-23页 |
2.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 第23-25页 |
2.2 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 | 第25-27页 |
2.2.1 马克思关于社会责任的阐述 | 第25-26页 |
2.2.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责任的重要思想 | 第26-27页 |
2.2.3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 第27页 |
2.3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时代价值 | 第27-30页 |
2.3.1 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 | 第27-28页 |
2.3.2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28页 |
2.3.3 完善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 第28页 |
2.3.4 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 | 第30-40页 |
3.1 对沈阳市六所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 | 第30页 |
3.1.1 沈阳市六所高校基本情况概述 | 第30页 |
3.1.2 调研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30页 |
3.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主流表现 | 第30-35页 |
3.2.1 拥护社会主义,具有国家民族使命感 | 第30-32页 |
3.2.2 关注社会时事,拥有理性认识 | 第32-33页 |
3.2.3 热爱社会公益,公共秩序意识强 | 第33-34页 |
3.2.4 关注危机动态,拥有社会关怀意识 | 第34-35页 |
3.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40页 |
3.3.1 社会角色定位模糊,社会责任认识不清 | 第35-36页 |
3.3.2 社会理想淡化,功利意识明显 | 第36-37页 |
3.3.3 公共参与意愿强,实际参与活动较少 | 第37-38页 |
3.3.4 危急时刻自我意识强烈,担当意识淡薄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分析 | 第40-46页 |
4.1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1 西方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冲击 | 第40页 |
4.1.2 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 第40-41页 |
4.1.3 互联网交错复杂信息的影响 | 第41页 |
4.1.4 大众传媒对负面新闻的过分关注 | 第41页 |
4.2 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1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不足 | 第41-42页 |
4.2.2 社会实践教育环节较为单 | 第42页 |
4.2.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整体协调性较差 | 第42-43页 |
4.3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1 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 | 第43页 |
4.3.2 部分家长示范作用缺位,不能以身作则 | 第43页 |
4.3.3 家庭教育重心偏离 | 第43-44页 |
4.4 个人因素的影响 | 第44-46页 |
4.4.1 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不足 | 第44页 |
4.4.2 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偏颇 | 第44页 |
4.4.3 心理不成熟阻碍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思考 | 第46-53页 |
5.1 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 第46-47页 |
5.1.1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灵魂 | 第46页 |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核心 | 第46页 |
5.1.3 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重点 | 第46-47页 |
5.1.4 社会实践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支撑 | 第47页 |
5.2 优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主要原则 | 第47-48页 |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47页 |
5.2.2 现实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7-48页 |
5.2.3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48页 |
5.2.4 国内优秀传统和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 第48页 |
5.3 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合力作用 | 第48-53页 |
5.3.1 优化社会环境,营造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 | 第48-49页 |
5.3.2 创新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体系,发挥高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 第49-50页 |
5.3.3 注重良好家风建设,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 第50-51页 |
5.3.4 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