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宽频地震仪在地震背景噪声成像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 1.3 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的历史背景 | 第15-16页 |
| 1.4 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6-23页 |
| 1.4.1 基于地震背景噪声的群速度和相速度成像 | 第16-20页 |
| 1.4.2 地震背景噪声成像和其他方法联合成像 | 第20-21页 |
| 1.4.3 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对地下介质的监测 | 第21-23页 |
| 1.5 论文内容及结构 | 第23-26页 |
| 第2章 主要原理和数据处理计算及方法 | 第26-46页 |
| 2.1 基本原理 | 第26-29页 |
| 2.2 单台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 2.3 互相关函数的计算 | 第30-32页 |
| 2.4 相速度频散曲线的测量及其质量的控制 | 第32-36页 |
| 2.4.1 相速度频散曲线的测量 | 第32-34页 |
| 2.4.2 相速度频散曲线的质量控制 | 第34-36页 |
| 2.5 相速度层析成像 | 第36-41页 |
| 2.5.1 Yanovskaya和Ditmar层析成像方法 | 第36-39页 |
| 2.5.2 Tarantola等和Yao等发展的层析成像方法 | 第39-40页 |
| 2.5.3 两种成像方法的实例结果 | 第40-41页 |
| 2.6 剪切波反演实例介绍 | 第41-43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 第3章 宽频地震台站野外实验与数据分析 | 第46-64页 |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 3.2 仪器设备和野外实验 | 第47-53页 |
| 3.2.1 宽频地震采集器及其性能参数简介 | 第47-50页 |
| 3.2.2 宽频地震计及其性能参数简介 | 第50-51页 |
| 3.2.3 华南野外实验 | 第51-53页 |
| 3.3 实际信号一致性对比检测 | 第53-55页 |
| 3.4 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计算及分析 | 第55-58页 |
| 3.5 噪声功率谱密度的计算及分析 | 第58-62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4章 吉林省和辽宁省及附近区域瑞雷波层析成像 | 第64-78页 |
| 4.1 引言 | 第64-66页 |
| 4.2 观测数据和时域分析 | 第66-68页 |
| 4.3 检测板测试 | 第68-69页 |
| 4.4 瑞雷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 第69-71页 |
| 4.5 横向剖面SV波速度结构 | 第71-72页 |
| 4.6 纵向剖面SV波速度结构 | 第72-76页 |
| 4.6.1 天池火山区纵向剖面SV波速度结构 | 第72-73页 |
| 4.6.2 镜泊湖区纵向SV波速度结构 | 第73-75页 |
| 4.6.3 辽南地区纵向SV波速度结构 | 第75-76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5章 辽宁省和渤海及附近区域瑞雷波及勒夫波层析成像 | 第78-96页 |
| 5.1 引言 | 第78-80页 |
| 5.2 观测数据和时域分析 | 第80-83页 |
| 5.3 检测板测试 | 第83-85页 |
| 5.4 瑞雷波和勒夫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 第85-87页 |
| 5.5 横向剖面S波速度结构 | 第87-92页 |
| 5.5.1 整个研究区横向剖面S波速度结构 | 第87-88页 |
| 5.5.2 海城区速度结构与地震时空分布 | 第88-90页 |
| 5.5.3 唐山区速度结构与地震时空分布 | 第90-92页 |
| 5.6 渤海区纵向剖面S波速度结构 | 第92-93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100页 |
| 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6-98页 |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98页 |
| 6.3 工作展望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