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水体中的硝酸盐 | 第11-15页 |
1.1.1 水体中氮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 第11-12页 |
1.1.2 水体中硝酸盐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1.1.3 硝酸盐污染的治理技术 | 第13-15页 |
1.2 微生物反硝化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2.1 反硝化机理 | 第15页 |
1.2.2 反硝化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3 低温对反硝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第17-19页 |
1.3.1 低温对反硝化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2 微生物反硝化的低温强化策略 | 第18-19页 |
1.4 国内外利用生物强化进行生活污水脱氮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耐低温反硝化菌剂研制 | 第23-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23页 |
2.1.2 培养基 | 第23-24页 |
2.1.3 试验仪器 | 第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单菌硝氮降解特性研究 | 第24-25页 |
2.2.2 复合菌比例实验 | 第25-26页 |
2.2.3 检测方法 | 第26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2.3.1 单菌的硝氮降解特性 | 第26-28页 |
2.3.2 复合菌比例实验 | 第28-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3 菌剂CM的生长条件研究 | 第31-36页 |
3.1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3.1.1 菌剂生长的最佳C/N | 第31页 |
3.1.2 菌剂生长的最佳温度 | 第31页 |
3.1.3 菌剂生长的最佳p H | 第31-32页 |
3.1.4 菌剂生长的最佳装液量 | 第32页 |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3.2.1 菌剂生长的最佳C/N | 第32-33页 |
3.2.2 菌剂生长的最佳温度 | 第33-34页 |
3.2.3 菌剂生长的最佳p H | 第34页 |
3.2.4 菌剂生长的最佳装液量 | 第34-35页 |
3.3 小结 | 第35-36页 |
4 菌剂CM的低温反硝化脱氮特性研究 | 第36-48页 |
4.1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4.1.1 不同初始硝酸盐负荷对菌剂低温反硝化的影响 | 第36页 |
4.1.2 氨氮对菌剂低温反硝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4.1.3 不同C/N对菌剂低温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37页 |
4.1.4 不同低温下菌剂CM反硝化效果 | 第37页 |
4.1.5 初始p H对菌剂低温反硝化的影响 | 第37页 |
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4.2.1 不同初始硝酸盐负荷对菌剂低温反硝化的影响 | 第37-39页 |
4.2.2 氨氮对菌剂低温反硝化的影响 | 第39-41页 |
4.2.3 不同C/N对菌剂低温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4 不同温度对菌剂CM的反硝化效果 | 第43-45页 |
4.2.5 初始p H对菌剂低温反硝化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 小结 | 第47-48页 |
5 菌剂CM处理生活污水 | 第48-56页 |
5.1 生活污水来源以及硝化 | 第48页 |
5.1.1 生活污水和活性污泥来源 | 第48页 |
5.1.2 生活污水的硝化 | 第48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8-50页 |
5.2.1 外加碳源以及废水中其他微生物对菌剂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 | 第48-49页 |
5.2.2 菌剂单独处理生活污水 | 第49-50页 |
5.2.3 菌剂与活性污泥联合处理生活污水 | 第50页 |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5.3.1 外加碳源以及废水中其他微生物对菌剂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 | 第50-52页 |
5.3.2 菌剂单独处理生活污水 | 第52-54页 |
5.3.3 菌剂与活性污泥联合处理生活污水 | 第54-55页 |
5.4 小结 | 第55-56页 |
6 结论和建议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建议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