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玉米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玉米北方炭疽病菌(Aureobasidium zeae)生物学特性及ATMT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中文摘要第11-13页
英文摘要第13-14页
前言第15-16页
第一章 玉米北方炭疽病及丝状真菌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第16-25页
    1.1 玉米北方炭疽病研究进展第16-19页
        1.1.1 发生及分布第16页
        1.1.2 症状和发病时期第16页
        1.1.3 危害第16-17页
        1.1.4 病原学及生物学性状第17-18页
        1.1.5 发生规律第18-19页
        1.1.6 综合防治第19页
    1.2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第19-23页
        1.2.1 方法第19-21页
        1.2.2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技术第21-23页
    1.3 突变体目标基因获得方法研究进展第23-24页
        1.3.1 反向PCR(Inverse PCR)第23页
        1.3.2 双链接头介导PCR (Adapter PCR)第23-24页
        1.3.3 单链接头PCR(Panhandle permits PCR)第24页
        1.3.4 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第24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玉米北方炭疽病菌(Aureobasidium zeae)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第25-3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5-28页
        2.1.1 供试材料第25-26页
        2.1.2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第26-27页
        2.1.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第27-28页
        2.1.4 数据分析第2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8-35页
        2.2.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第28-29页
        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9-30页
        2.2.3 病原菌致病性鉴定第30-31页
        2.2.4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第31-35页
    2.3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玉米北方炭疽病菌致病力分化鉴定第36-4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3.1.1 供试材料第36-37页
        3.1.2 方法第37-3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3.2.1 病原菌分离第38-40页
        3.2.2 品种资源对玉米北方炭疽病的抗、感反应第40-42页
        3.2.3 病原菌菌落形态第42-43页
        3.2.4 菌株致病力测定第43页
        3.2.5 病害分级标准建立第43-44页
    3.3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玉米北方炭疽病菌ATMT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第45-61页
    第一节 玉米北方炭疽病菌ATMT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优化第45-5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5-48页
            4.1.1 材料第45-47页
            4.1.2 方法第47-48页
        4.2 结果分析第48-52页
            4.2.1 玉米北方炭疽病菌潮霉素耐受性测定第48页
            4.2.2 玉米北方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第48-49页
            4.2.3 玉米北方炭疽病菌的遗传转化第49页
            4.2.4 农杆菌菌悬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49-50页
            4.2.5 分生孢子孢悬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50-51页
            4.2.6 农杆菌菌悬液与分生孢子孢悬液混合比例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51页
            4.2.7 诱导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51-52页
        4.3 小结第52页
    第二节 转化子验证第52-56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52-54页
            4.1.1 材料第52-53页
            4.1.2 方法第53-5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4-56页
            4.2.1 转化子的筛选第54-55页
            4.2.2 转化子稳定性测定第55页
            4.2.3 转化子的PCR检测第55-56页
        4.3 小结第56页
    第三节 转化子形态特征及致病力分析第56-6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4.1.1 材料第56-57页
            4.1.2 方法第5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7-59页
            4.2.1 转化子形态特征第57-58页
            4.2.2 转化子致病力测定第58-59页
            4.2.3 再分离转化子的荧光检测第59页
        4.3 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61-65页
    5.1 结论第61-62页
    5.2 讨论第62-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宝钢加热炉自动化集成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耐低温反硝化菌剂研制及其处理生活污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