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36页 |
1.1 土壤磷的形态及分布 | 第17-20页 |
1.2 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有机磷的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2.1 连续分级法 | 第20-21页 |
1.2.2 光谱分析技术 | 第21-23页 |
1.3 有机磷在环境界面的反应 | 第23-34页 |
1.3.1 无机磷在铁铝氧化物表面的反应 | 第23-26页 |
1.3.2 有机磷与铁铝(氢)氧化物的反应 | 第26-31页 |
1.3.3 有机磷与粘土矿物的反应 | 第31-32页 |
1.3.4 有机磷与土壤及其他组分的反应 | 第32-33页 |
1.3.5 有机磷与有机质的作用 | 第33页 |
1.3.6 有机磷与金属离子的络合与沉淀 | 第33-34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4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植酸在针铁矿表面的吸附与解吸 | 第36-53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2.2.1 试剂 | 第37页 |
2.2.2 针铁矿的合成 | 第37页 |
2.2.3 针铁矿的表征 | 第37页 |
2.2.4 δ 电位 | 第37-38页 |
2.2.5 吸附/解吸等温线以及吸附pH边 | 第38页 |
2.2.6 解吸动力学 | 第38页 |
2.2.7 植酸和无机磷的测定 | 第38-39页 |
2.2.8 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ATR-FTIR) | 第39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39-49页 |
2.3.1 针铁矿的表征 | 第39-40页 |
2.3.2 植酸和无机磷的吸附等温线 | 第40-41页 |
2.3.3 吸附pH边 | 第41页 |
2.3.4 δ 电位 | 第41-42页 |
2.3.5 植酸和无机磷的解吸等温线 | 第42-45页 |
2.3.6 植酸和无机磷的解吸动力学 | 第45-48页 |
2.3.7 植酸和无机磷的吸附与解吸红外光谱 | 第48-49页 |
2.4 讨论 | 第49-52页 |
2.4.1 植酸与无机磷吸附/解吸的对比 | 第49-50页 |
2.4.2 解吸剂解吸机制的对比 | 第50-51页 |
2.4.3 预吸附时间对解吸的影响 | 第51-52页 |
2.5 结论 | 第52-53页 |
第三章 植酸在赤铁矿表面的吸附与解吸 | 第53-67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3.2.1 试剂 | 第53页 |
3.2.2 赤铁矿的合成 | 第53页 |
3.2.3 赤铁矿的表征 | 第53页 |
3.2.4 吸附和解吸等温线 | 第53-54页 |
3.2.5 吸附pH边 | 第54页 |
3.2.6 δ 电位 | 第54页 |
3.2.7 吸附与解吸动力学 | 第54-55页 |
3.2.8 植酸和无机磷的测定 | 第55页 |
3.2.9 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ATR-FTIR) | 第55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55-66页 |
3.3.1 赤铁矿的表征 | 第55页 |
3.3.2 吸附等温线 | 第55-56页 |
3.3.3 吸附动力学 | 第56-58页 |
3.3.4 离子强度效应 | 第58-59页 |
3.3.5 δ 电位 | 第59-60页 |
3.3.6 红外光谱 | 第60-61页 |
3.3.7 解吸曲线 | 第61-65页 |
3.3.8 解吸动力学 | 第65-66页 |
3.4 结论 | 第66-67页 |
第四章 不同结构有机磷在(氢)氧化铝表面的吸附与解吸 | 第67-79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4.2.1 试剂 | 第67页 |
4.2.2 AAH的合成 | 第67页 |
4.2.3 (氢)氧化铝的表征 | 第67-68页 |
4.2.4 δ 电位 | 第68页 |
4.2.5 吸附等温线实验 | 第68页 |
4.2.6 吸附pH边实验 | 第68页 |
4.2.7 吸附动力学 | 第68页 |
4.2.8 解吸动力学 | 第68-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8页 |
4.3.1 铝氧化物的表征 | 第69页 |
4.3.2 吸附等温线 | 第69-72页 |
4.3.3 吸附pH边 | 第72-74页 |
4.3.4 吸附动力学 | 第74-76页 |
4.3.5 解吸动力学 | 第76-78页 |
4.4 结论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植酸在无定形氢氧化铝-水界面的吸附与沉淀 | 第79-93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5.2.1 试剂 | 第79-80页 |
5.2.2 弱晶质植酸铝的合成 | 第80页 |
5.2.3 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 | 第80页 |
5.2.4 AAH的表征 | 第80-81页 |
5.2.5 磷的测定 | 第8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1-88页 |
5.3.1 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 | 第81-82页 |
5.3.2 δ 电位 | 第82-84页 |
5.3.3 ATR-FTIR光谱 | 第84-85页 |
5.3.4 XRD | 第85-86页 |
5.3.5 ~31P和~27Al核磁共振谱 | 第86-88页 |
5.4 讨论 | 第88-92页 |
5.4.1 植酸表面络合物到表面沉淀的转化 | 第88-90页 |
5.4.2 有机磷在表面沉淀中的作用 | 第90-92页 |
5.5 结论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纳米 γ-Al_2O_3结晶尺寸对植酸和无机磷吸附的影响 | 第93-106页 |
6.1 引言 | 第93-94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6.2.1 材料与试剂 | 第94页 |
6.2.2 吸附等温线和吸附pH边 | 第94页 |
6.2.3 δ 电位 | 第94-95页 |
6.2.4 γ-Al_2O_3吸附IHP样品的固态NMR谱 | 第95页 |
6.2.5 γ-Al_2O_3的溶解 | 第95页 |
6.3 结果 | 第95-103页 |
6.3.1 样品表征 | 第95-97页 |
6.3.2 吸附等温线 | 第97-98页 |
6.3.3 吸附边 | 第98-99页 |
6.3.4 γ-Al_2O_3纳米颗粒 δ 电位 | 第99-100页 |
6.3.5 ~31P和~27Al NMR谱 | 第100-103页 |
6.3.6 γ-Al_2O_3的溶解与植酸铝的沉淀 | 第103页 |
6.4 讨论 | 第103-105页 |
6.5 结论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植酸和Zn(II)在 γ-Al_2O_3表面的共吸附 | 第106-118页 |
7.1 引言 | 第106-107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08页 |
7.2.1 材料与试剂 | 第107页 |
7.2.2 植酸锌的合成 | 第107页 |
7.2.3 IHP和Zn(II)在 γ-Al2O3表面的吸附 | 第107-108页 |
7.2.4 植酸磷和Zn~(2+)的测定 | 第108页 |
7.2.5 反应样品表征 | 第108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6页 |
7.3.1 吸附等温线和吸附pH边 | 第108-109页 |
7.3.2 ATR-FTIR谱 | 第109-111页 |
7.3.3 XRD | 第111-113页 |
7.3.4 固态NMR谱 | 第113-116页 |
7.4 讨论 | 第116-117页 |
7.5 结论 | 第117-118页 |
第八章 植酸和Zn(II)在针铁矿表面的共吸附 | 第118-126页 |
8.1 引言 | 第118-119页 |
8.2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0页 |
8.2.1 针铁矿的准备 | 第119页 |
8.2.2 吸附pH边 | 第119-120页 |
8.2.3 植酸磷和Zn~(2+)的测定 | 第120页 |
8.2.4 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ATR-FTIR) | 第120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5页 |
8.3.1 Zn(II)和IHP的共吸附 | 第120-122页 |
8.3.2 IHP-针铁矿二元体系红外光谱 | 第122页 |
8.3.3 Zn(II)-IHP-针铁矿三元体系红外光谱 | 第122-125页 |
8.4 结论 | 第125-126页 |
第九章 全文结论 | 第126-129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26-127页 |
9.2 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