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1.1 考试焦虑的研究 | 第10-14页 |
1.1.1 考试焦虑的概念 | 第10-11页 |
1.1.2 考试焦虑的构成要素 | 第11-12页 |
1.1.3 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 | 第12-14页 |
1.2 生理唤醒主导型考试焦虑的研究 | 第14-18页 |
1.2.1 生理唤醒主导型考试焦虑的概念 | 第14-15页 |
1.2.2 生理唤醒主导型考试焦虑的反应 | 第15-16页 |
1.2.3 有关生理唤醒的考试焦虑干预研究 | 第16-18页 |
1.3 情绪中心疗法对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 | 第18-22页 |
1.3.1 情绪中心疗法的概念 | 第18页 |
1.3.2 情绪中心疗法的目标 | 第18-19页 |
1.3.3 情绪中心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的方法介绍 | 第19-22页 |
1.4 体育游戏对考试焦虑调节的研究 | 第22-27页 |
1.4.1 体育游戏的心理理论 | 第22-23页 |
1.4.2 体育游戏的概念和特点 | 第23页 |
1.4.3 体育游戏对调节学生焦虑的理论机制 | 第23-25页 |
1.4.4 体育游戏对调节考试焦虑的实证研究 | 第25-27页 |
1.5 团体辅导的研究 | 第27-29页 |
1.5.1 团体辅导的概念 | 第27页 |
1.5.2 团体辅导的功能与特点 | 第27-28页 |
1.5.3 团体辅导、团体咨询与团体心理治疗的区别与联系 | 第28-29页 |
1.6 团体辅导手册的研究 | 第29-33页 |
1.6.1 手册与团体辅导手册的概念 | 第29-30页 |
1.6.2 手册的分类 | 第30页 |
1.6.3 团体辅导手册与辅导方案的关系 | 第30-33页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设计 | 第33-39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33-34页 |
2.1.1 生理唤醒主导型考试焦虑问题日益凸显 | 第33页 |
2.1.2 对生理唤醒主导型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较少 | 第33页 |
2.1.3 近几年的研究发展趋势 | 第33页 |
2.1.4 本方向的研究经验的总结 | 第33-34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2.3 研究的意义 | 第34-35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34页 |
2.3.2 实践意义 | 第34-35页 |
2.4 本研究的评价标准 | 第35-37页 |
2.4.1 定量的评价标准 | 第35-36页 |
2.4.2 定性的评价标准 | 第36-37页 |
2.5 总体研究方案 | 第37-39页 |
2.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7-38页 |
2.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研究一初三学生考试焦虑生理唤醒程度的现状分析 | 第39-51页 |
3.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39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3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3.2.1 研究样本 | 第39-40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40页 |
3.2.3 研究程序 | 第40页 |
3.2.4 数据处理及结果评估 | 第40页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3.3.1 被试分布情况 | 第40-41页 |
3.3.2 初三学生各考试焦虑生理唤醒维度描述性统计 | 第41页 |
3.3.3 不同性别初三学生生理唤醒程度独立样本 t 检验 | 第41-42页 |
3.3.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初三学生生理唤醒程度独立样本 t 检验 | 第42页 |
3.3.5 不同家庭所在地初三学生生理唤醒程度单因素方差分析(F 检验) | 第42-43页 |
3.3.6 不同家庭经济情况初三学生生理唤醒程度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 | 第43-44页 |
3.3.7 不同父母婚姻状况初三学生生理唤醒程度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 | 第44-45页 |
3.3.8 不同家庭气氛初三学生生理唤醒程度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 | 第45页 |
3.3.9 父亲不同文化程度初三学生生理唤醒程度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 | 第45-47页 |
3.3.10 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初三学生生理唤醒程度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 | 第47-48页 |
3.4 讨论与分析 | 第48-49页 |
3.5 结论 | 第49-51页 |
3.4.1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性别差异 | 第49页 |
3.4.2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 | 第49页 |
3.4.3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差异 | 第49页 |
3.4.4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 | 第49页 |
3.4.5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不同父母婚姻状况的差异 | 第49-50页 |
3.4.6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不同家庭气氛的差异 | 第50页 |
3.4.7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父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差异 | 第50页 |
3.4.8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母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差异 | 第50-51页 |
第4章 《情绪中心疗法联合体育游戏团辅手册》的编制 | 第51-65页 |
4.1 研究二《情绪中心疗法联合体育游戏团辅手册》辅导方案库的建立与方案的选择研究 | 第51-59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51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4.1.3 研究资料 | 第52页 |
4.1.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4.2 研究三《情绪中心疗法联合体育游戏团辅手册》的编制 | 第59-63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59页 |
4.2.2 研究方法 | 第59页 |
4.2.3 研究的样本 | 第59页 |
4.2.4 数据处理及结果评估 | 第59页 |
4.2.5《情绪中心疗法联合体育游戏团辅手册》结构 | 第59-62页 |
4.2.6 手册的注意事项 | 第62页 |
4.2.7 手册附录 | 第62-63页 |
4.3 讨论与分析 | 第63页 |
4.3.1 对团体辅导手册主题方案库的思考 | 第63页 |
4.3.2 对团体辅导中运用体育游戏的思考 | 第63页 |
4.4 结论 | 第63-65页 |
第5章 《情绪中心疗法联合体育游戏团辅手册》的适用性研究 | 第65-84页 |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65页 |
5.1.1 研究目的 | 第65页 |
5.1.2 研究假设 | 第65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65-71页 |
5.2.1 研究样本 | 第66-67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67-69页 |
5.2.3 实验设计模式 | 第69-70页 |
5.2.4 研究程序 | 第70页 |
5.2.5 数据处理及结果评估 | 第70-71页 |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71-81页 |
5.3.1 量化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71-77页 |
5.3.2 质化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77-81页 |
5.4 讨论与分析 | 第81-82页 |
5.4.1 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比较的讨论 | 第81-82页 |
5.4.2 团体辅导对考试成绩提升效果的讨论 | 第82页 |
5.4.3 团体成员对团体辅导效果评价的讨论 | 第82页 |
5.5 结论 | 第82-84页 |
第6章 总结论 | 第84-87页 |
6.1 初三学生考试焦虑生理唤醒程度的现状分析 | 第84-85页 |
6.1.1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性别差异 | 第84页 |
6.1.2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 | 第84页 |
6.1.3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差异 | 第84页 |
6.1.4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 | 第84页 |
6.1.5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不同父母婚姻状况的差异 | 第84-85页 |
6.1.6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不同家庭气氛的差异 | 第85页 |
6.1.7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父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差异 | 第85页 |
6.1.8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水平的父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差异 | 第85页 |
6.2 《情绪中心疗法联合体育游戏团辅手册》辅导方案库的建立与方案的选择研究 | 第85-86页 |
6.3 《情绪中心疗法联合体育游戏团辅手册》的编制 | 第86页 |
6.4 《情绪中心疗法联合体育游戏团辅手册》的适用性研究 | 第86-87页 |
第7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87-89页 |
7.1 本研究的不足 | 第87-88页 |
7.1.1 研究样本的不足 | 第87页 |
7.1.2 情绪中心疗法考试焦虑生理唤醒的主题方案库的不足 | 第87页 |
7.1.3 手册编制方面的不足 | 第87-88页 |
7.2 研究的展望 | 第88-89页 |
7.2.1 体育游戏的与团体辅导结合运用研究的丰富 | 第88页 |
7.2.2 手册的运用性研究样本的扩大 | 第88页 |
7.2.3 手册主试适用性研究的拓展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120页 |
附录1 考试焦虑诊断量表 | 第93-94页 |
附录2 考试焦虑生理唤醒问卷(TAPQ) | 第94-95页 |
附录3 《本次团体成员主观信息反馈表》 | 第95-97页 |
附录4 《总体效果评价清单》 | 第97-98页 |
附录5 助手观察记录表 | 第98-99页 |
附录6 情绪中心疗法联合体育游戏的干预详案 | 第99-1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