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题目释义 | 第15-16页 |
1.2.1 新城 | 第15页 |
1.2.2 新城传统村落 | 第15-16页 |
1.2.3 村落变迁 | 第16页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3.1 关于新城建设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2 关于村落变迁的研究 | 第17页 |
1.3.3 关于旧村改造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4 小结 | 第18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新城传统村落变迁基础理论研究 | 第21-32页 |
2.1 新城传统村落变迁路径 | 第21-24页 |
2.1.1 传统村落城市化变迁路径 | 第21-23页 |
2.1.2 新城传统村落变迁的突变现象 | 第23-24页 |
2.2 新城传统村落变迁利益分析 | 第24-29页 |
2.2.1 土地产权理论 | 第24-25页 |
2.2.2 新城土地开发效益 | 第25-26页 |
2.2.3 土地使用制度 | 第26-27页 |
2.2.4 征地补偿制度 | 第27页 |
2.2.5 相关利益主体 | 第27-29页 |
2.3 其他相关基础理论 | 第29-32页 |
2.3.1 村社共同体理论 | 第29-30页 |
2.3.2 小农理性与经济理性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佛山新城传统村落简述 | 第32-38页 |
3.1 佛山新城概况 | 第32-33页 |
3.2 佛山新城“三村”概况 | 第33-35页 |
3.3 研究佛山新城“三村”的缘由 | 第35-36页 |
3.4 相关规划分析 | 第36-38页 |
3.4.1 《佛山新城重点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2030)》 | 第36-37页 |
3.4.2 《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佛山新城建设影响下传统村落变迁研究 | 第38-81页 |
4.1 社会变迁 | 第38-42页 |
4.1.1 人口组成变迁 | 第38-40页 |
4.1.2 村社秩序变迁 | 第40-41页 |
4.1.3 小结 | 第41-42页 |
4.2 经济变迁 | 第42-45页 |
4.2.1 产业变迁 | 第42-43页 |
4.2.2 村民收入变迁 | 第43-45页 |
4.2.3 小结 | 第45页 |
4.3 空间形态变迁 | 第45-62页 |
4.3.1 面型空间变迁 | 第46-50页 |
4.3.2 线型空间变迁 | 第50-54页 |
4.3.3 点型空间变迁 | 第54-62页 |
4.3.4 小结 | 第62页 |
4.4 村民对变迁态度调查 | 第62-67页 |
4.4.1 问卷基本情况 | 第62-63页 |
4.4.2 问卷分析 | 第63-66页 |
4.4.3 小结 | 第66-67页 |
4.5 村落变迁影响因素 | 第67-73页 |
4.5.1 社会力 | 第67-68页 |
4.5.2 市场力 | 第68-69页 |
4.5.3 制度力 | 第69-71页 |
4.5.4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 第71-73页 |
4.6 村落变迁趋同性与阶段特征分析 | 第73-76页 |
4.6.1 变迁的趋同性 | 第73-74页 |
4.6.2 变迁阶段特征分析 | 第74-76页 |
4.7 村落发展路径模拟推演 | 第76-80页 |
4.7.1 可能路径:演变为“城中村” | 第76-79页 |
4.7.2 必然路径:旧村改造 | 第79-8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佛山新城传统村落改造模式研究 | 第81-103页 |
5.1 关于村落变迁与改造问题的思考 | 第81-87页 |
5.1.1 村落变迁产生的主要问题 | 第81-82页 |
5.1.2 新城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 | 第82-84页 |
5.1.3 村落改造中利益主体的诉求 | 第84-86页 |
5.1.4 村落改造要求 | 第86-87页 |
5.2 整合活化模式构建 | 第87-99页 |
5.2.1 模式含义 | 第87页 |
5.2.2 改造思路 | 第87页 |
5.2.3 改造原则 | 第87-88页 |
5.2.4 整合活化措施 | 第88-96页 |
5.2.5 经济可行性验证 | 第96-97页 |
5.2.6 模式优势 | 第97-98页 |
5.2.7 模式总结与不足 | 第98-99页 |
5.3 渐进式改造思路探讨 | 第99-102页 |
5.3.1 渐进式改造的必要性 | 第99-100页 |
5.3.2 整治活化策略 | 第100-101页 |
5.3.3 渐进式改造的配套措施 | 第101-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不足之处 | 第104页 |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学术期刊文献 | 第105-106页 |
学术著作 | 第106页 |
学位论文 | 第106-108页 |
附录 | 第108-113页 |
村民调查问卷 | 第108-110页 |
村民访谈一 | 第110-111页 |
村民访谈二 | 第111页 |
村民访谈三 | 第111-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附件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