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P2P网贷行业监管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一、P2P网贷的意义 | 第9页 |
二、平台模式和行业风险 | 第9-11页 |
三、P2P网贷监管问题 | 第11-12页 |
四、文献评述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P2P网贷行业概况 | 第16-29页 |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我国P2P网贷平台主要模式 | 第17-19页 |
一、线上模式—拍拍贷 | 第17-18页 |
二、线下模式—宜人贷 | 第18页 |
三、复合中介模式—红岭创投、爱投网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 | 第19-25页 |
一、平台数量 | 第19-21页 |
二、收益率和期限 | 第21-22页 |
三、平台背景和注册资金 | 第22-24页 |
四、平台集中度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我国P2P网贷行业的风险 | 第25-27页 |
一、小额信贷技术风险 | 第25页 |
二、中间账户监管缺位风险 | 第25-26页 |
三、财务披露风险 | 第26页 |
四、产品异化风险 | 第26页 |
五、关联风险 | 第26页 |
六、流动性风险 | 第26页 |
七、非法集资风险 | 第26-27页 |
第五节 我国P2P网贷行业监管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一、促进P2P网贷行业的发展 | 第27页 |
二、创造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 | 第27-28页 |
三、回应保障弱势群体的呼吁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P2P网贷行业监管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29-38页 |
第一节 我国P2P网贷行业监管相关措施 | 第29-32页 |
第二节 我国P2P网贷行业监管体系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我国P2P网贷行业监管中的问题分析 | 第33-38页 |
一、地方监管部门存在不确定性 | 第33-34页 |
二、缺乏行业准入标准 | 第34-35页 |
三、行业退出机制不完善 | 第35页 |
四、缺乏对金融消费者保护 | 第35-36页 |
五、征信系统不发达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英美P2P网贷行业监管经验借鉴 | 第38-46页 |
第一节 英国“两驾马车”监管模式 | 第38-41页 |
一、监管法律体系 | 第38页 |
二、监管模式 | 第38-39页 |
三、具体监管内容 | 第39-41页 |
第二节 美国多头监管模式 | 第41-43页 |
一、监管法律体系 | 第41-42页 |
二、监管模式 | 第42页 |
三、具体监管内容 | 第42-43页 |
第三节 中、英、美三国P2P网贷行业监管对比 | 第43页 |
第四节 英美P2P网贷行业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46页 |
一、明确监管主体,加强监管力度 | 第43-44页 |
二、明确行业准入,净化市场环境 | 第44页 |
三、加强消费者保护,增强消费者信心 | 第44页 |
四、优化征信环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P2P网贷行业监管的建议 | 第46-50页 |
第一节 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 | 第46页 |
第二节 设立行业准入门槛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完善P2P网贷行业退出机制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 第48页 |
第五节 完善全国征信系统 | 第48-49页 |
第六节 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